
古時衣服常由纨素一類織物制作,質地較為硬挺,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複舂搗,使之柔軟,稱為“擣衣”。後亦泛指捶洗。 南朝 齊 謝朓 《秋夜》詩:“秋夜促織鳴,南鄰擣衣急。” 唐 李白 《子夜吳歌》之三:“ 長安 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宋 葛天民 《春懷》詩:“夜雨漲波高一尺,失卻擣衣平正石。” 清 陳維崧 《瑤花·秋雨新晴登遠閣眺望》詞:“金閨瑟瑟,正青砧隔院擣衣纔罷。”
“擣衣”是古代處理衣料或洗滌衣物的傳統方法,具體解釋如下:
原始含義
古時衣物多用纨素等硬挺織物制成,需将布料平鋪在石砧上,用木杵反複捶打,使其質地變柔軟,便于裁剪縫制。這一過程稱為“擣衣”。
演變與擴展
後來“擣衣”逐漸泛指捶洗衣物,尤其是清洗時通過捶打去除污漬和渾水。例如,南朝謝朓《秋夜》中“南鄰擣衣急”便描繪了秋夜鄰裡搗衣的場景,既體現勞作日常,也暗含季節更替的意境。
文化意義
搗衣不僅是生活技藝,也常出現在詩詞中,成為寄托思念的意象(如遊子遠行前備衣、思婦為征人制衣),承載了古代社會的情感與家庭倫理。
注:現代語境下,“搗衣”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實際生活中已被機械化洗衣取代。
《擣衣》是指用傳統的方法手工擣衣物的動作和行為。這個詞主要用來描述用棍子或者擀面杖等工具,在堅硬的石闆或者木闆上反複敲打或擦拭衣物,以達到清潔和熨燙的效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擣衣》這個詞由“扌”和“衤”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扌”表示手的意思,而“衤”表示衣物。它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擣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沒有現代洗衣機這種便利的設備,人們需要用手工的方式來清洗和熨燙衣物。通過擣衣來清洗和熨燙衣物,可以确保衣物的幹淨和平整。
繁體在繁體字中,《擣衣》的寫法是「擣衣」,而在簡體字中的寫法與之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擣衣》的寫法較為複雜,由于篇幅限制無法在這裡一一描述,請參考古代漢字字典或相關學術資料。
例句1. 奶奶坐在院子裡,用擣衣杵擣着剛晾幹的床單。
2. 媽媽教會了我如何擣衣,現在我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衣物了。
組詞和《擣衣》相關的組詞有:洗衣、燙衣、衣物、衣櫃、衣服等。
近義詞和《擣衣》相近義的詞語是:拍打衣物、搓衣、捶打衣物等。
反義詞和《擣衣》相反義的詞語是:洗衣機、烘幹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