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察自己。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二端》:“内動於心志,外見於事情,修身審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臨寵審己,不動其守,可謂純潔皓素,綽有餘裕者已。”
“審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自我省察,強調對自身行為、思想的反思與審查。以下為詳細解釋:
“審己”由“審”(shěn,意為審查、省察)和“己”(jǐ,指自己)組成,字面意義為審查自身,常用于表示通過内省來發現并修正問題。
“審己”常與“度人”連用為成語“審己度人”(shěn jǐ duó rén),意為先審視自己,再評價他人,體現推己及人的思維邏輯。
“審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修身概念,強調通過内省實現自我提升,適用于道德、行為及思想層面的反思。
審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對自己的行為、思想進行審查和自我反省的過程。它是由“審”和“己”兩個字組合而成。
審字的部首是“言”,己字的部首是“己”,審己的拼音是shěn jǐ。
審己的總筆畫數為11個,其中審字的筆畫數為8個,己字的筆畫數為3個。
審己一詞源自于《論語》,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道德觀念。在古代文字演變過程中,才形成了現代的漢字形态。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審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審己的形态可能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
1. 作為一個領導者,我們應該時刻審己,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标準。
2. 在攀登成功的道路上,關鍵是要能夠不斷地審己并進行改進。
審己的相關詞彙有:自審自省、反思、自我反省等。
審己的近義詞包括:反思、自省、自我反省。
審己的反義詞是:不顧、放縱、掉以輕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