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常騎白鹿或乘白鹿所駕之車。見 晉 葛洪 《神仙傳·衛叔卿》、《魯女生》。後因以“騎白鹿”指仙人行空之術。 唐 韋渠弁 《步虛詞》之十八:“無煩騎白鹿,不用駕青牛。” 明 吳廷翰 《南山雜詩》之四:“谷口吹紫簫,仙人騎白鹿。”亦省作“ 騎鹿 ”。 明 何景明 《三清山人歌》:“騎鹿時見南鬥君,聞笙夜候 緱山 鶴。”
“騎白鹿”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神話傳說中仙人騎乘白鹿或乘坐白鹿所駕之車的神異場景,象征仙人超凡脫俗、騰雲駕霧的能力。該意象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神仙傳》中衛叔卿、魯女生等仙人事迹的記載。
道教象征
白鹿在道教文化中是祥瑞之獸,常與長生、仙境相關聯。如唐代韋渠弁《步虛詞》雲:“無煩騎白鹿,不用駕青牛”,将白鹿與青牛并列為仙家坐騎。
詩詞運用
明代吳廷翰《南山雜詩》寫道:“谷口吹紫箫,仙人騎白鹿”,通過白鹿意象營造出缥缈的仙境氛圍。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形容“高傲自大”,此說法源自《晉書·嵇康傳》中“嵇騎白馬”的典故。但需注意:
“騎鹿”為“騎白鹿”的簡稱,如明代何景明《三清山人歌》中“騎鹿時見南鬥君”即為此類用法。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優先參考晉代《神仙傳》、唐代《步虛詞》等原始文獻。
《騎白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騎着一匹白色的鹿,形容人難以實現或不切實際的願望或想法。
《騎白鹿》由“騎”、“白”和“鹿”三個漢字組成。其中,“騎”的部首是馬,總筆畫數為9;“白”的部首是白,總筆畫數為5;“鹿”的部首是鹿,總筆畫數為11。
《騎白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一書中的一句話:“騎牛之人,視其數尺象蛇;騎白鹿之人,視其百步若飛。”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形容人的想法超越現實。
在繁體字中,“騎”、“白”和“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騎白鹿》中的漢字在古代寫法中基本保持不變。
他總是幻想着能夠騎白鹿過大江,實現自己的理想。
騎馬、白色、鹿角、白馬王子等。
近義詞:騎象過河、逞能、做白日夢。
反義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