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德宗 時, 朱泚 謀反,召 段秀實 議事, 秀實 以笏擊 泚 ,大罵,被殺。見《新唐書·段秀實傳》。後以“擊賊笏”為稱頌忠貞或正氣凜然的典實。 宋 文天祥 《正氣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擊賊笏”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擊賊笏”出自唐代名臣段秀實的忠烈事迹。唐德宗時期,朱泚謀反,召見段秀實議事。段秀實假意附和,借機用上朝用的笏闆(古代官員記事用的手闆)猛擊朱泚頭部,并大罵其叛國,最終被殺害()。這一行為成為忠貞與正氣的象征,後以“擊賊笏”代指不畏強暴、維護正義的壯舉。
以上内容綜合自《新唐書·段秀實傳》及相關詞典釋義()。
《擊賊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打擊賊盜,打敗壞人。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英勇的行為。
拆分部首:擊(扌)賊(貝)笏(竹)
筆畫:擊(5畫)賊(11畫)笏(11畫)
《擊賊笏》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笏”是古代貴族官員所持的儀仗之一,代表權力和威嚴。這句成語描述了滕文公用權力打擊賊盜,捍衛社會的正義。
在繁體字中,擊賊笏被寫作「擊賊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擊賊笏可以寫作「擊賊笏」。其中「擊」字的舊字形為「擊」,「賊」字的舊字形為「賊」,而「笏」字的舊字形和現在的字形相同。
他英勇無畏,像《擊賊笏》一樣,趕走了那群歹徒。
擊敗、賊盜、笏仗、趕走。
擊退、打倒、制服。
助賊、縱容、包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