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鬃和馬尾。《後漢書·輿服志上》:“白馬者,朱其髦尾為朱鬣雲。”
(2).指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婦女的假發辮。 清 李宗昉 《黔記》卷三:“婦女穿白衣,繫桶裙,戴細布方巾,以髦紮一尾,名曰髦尾。”
“髦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化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本義指動物尾部的長毛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獸尾之毛長而剛勁者”,特指如牦牛等動物尾部粗硬修長的毛。古人常取此毛用于裝飾旌旗、儀仗或制作拂塵(如“髦拂”),象征威儀。
二、引申為旌旗的裝飾物
因古代旌旗常綴牦牛尾為飾,“髦尾”遂成為旌旗的代稱之一。如《禮記·明堂位》載周代天子儀仗“乘大路,載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其中“旒”即含髦尾裝飾成分,彰顯尊貴。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禮制文化中,髦尾因用于帝王、諸侯儀仗,被賦予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如《辭源》指出其常見于祭祀、出征等重大典禮,體現森嚴的等級制度。
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髦尾”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含義:
指馬的鬃毛和尾巴,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馬匹裝飾或特征的描述。例如《後漢書·輿服志上》記載:“白馬者,朱其髦尾為朱鬣雲”,意為用紅色裝飾白馬的鬃毛和尾毛,形成紅色鬣毛的效果。
特指清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女性的一種發飾。據清代李宗昉《黔記》卷三記載,當地婦女“以髦紮一尾,名曰髦尾”,即用毛發紮成辮狀裝飾佩戴,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補充說明:
阿撓迸躍編磬秉筆太監猜驚晨露持身綢缪牖戶春岚楚瑟戴綠帽子典幹鬥寵都人士多麽分襟甘鮮貴出禾束鴻光回屏绛帕頭撿校籛芽靜淵金錢癬金刹絶粒樂遊兩塾立馬追镫靈州駱驿蟆更莽茫門燎嗫嗫嚅嚅盤運竊肆泉客珠認作耎弱若其膳府繕人燒除沙文時措私家谇讛宿歇踏踵頭繩萬人坑尉候五字句陷脫曉世心蕩神搖心到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