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謂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飄飄然。《金6*瓶6*梅詞話》第十八回:“猛然一見,不覺心蕩神搖,精魄已失。”亦作“ 心蕩神怡 ”、“ 心蕩神迷 ”。《隋唐演義》第三十回:“ 煬帝 看了這些佳人的态度,不覺心蕩神怡。”《鏡花緣》第九八回:“ 陽衍 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心蕩神搖漢語 快速查詢。
“心蕩神搖”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神魂颠倒、無法自控的狀态,也形容情思被外物吸引而心神飄蕩。
最早見于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第十八回:
“猛然一見,不覺心蕩神搖,精魄已失。”
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描寫,強調因外界刺激(如美色、場景)導緻的精神恍惚狀态,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古典作品或仿古語境。
《心蕩神搖》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内心非常動搖、不安或者迷茫。通常形容遇到突發的困難或者意外事件時,人們的心情非常動蕩。
《心蕩神搖》由兩個字組成。拆分之後,"心"部表示心髒或者内心,"蕩"部表示搖動、動搖,"神"部表示精神、思維,"搖"部表示搖動、颠簸。整體來看,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内心的非常動搖和不安。
《心蕩神搖》最早出自于《後漢書·班超傳》。班超是東漢末年的名将,在讨伐西域的戰争中表現出色。在一次遠征中,他遭遇到強烈的狂風,然而他仍然堅定果敢,風不動搖他的心神。這個成語由此而來,用來形容一個人面對困難時内心的堅定和不動搖。
繁體字為「心盪神搖」。
古時候的寫法為「心盪神搖」,其中的「蕩」字在古代寫作「盪」。這種寫法常見于漢字的早期版本,現代漢字書寫形式統一為「蕩」。
1. 遭遇失敗後,他的信心開始動搖,内心也感到心蕩神搖。
2. 在經曆了一場大地震後,整個城市的居民都心蕩神搖,無法平靜下來。
心情、蕩漾、搖擺、神經緊張
惶恐不安、心驚膽戰、神魂颠倒、舉棋不定
泰然自若、堅定果敢、心如止水、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