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踵的意思、踏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踵的解釋

漫步。 唐 張說 《嶽州行郡竹籬》詩:“閭裡寬矯步,榛叢恣踏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踵”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詞義可從構詞角度進行解析。《說文解字》載“踏,足著地也”,指用腳接觸地面的動作;《廣韻》釋“踵,足後曰踵”,特指人體腳後跟部位。二字組合後,“踏踵”在《集韻》中被訓為“舉步輕緩,踵不離地”,描述一種腳跟貼地、步伐徐緩的特殊行走方式。

該詞在古文獻中多用于禮儀場景,《周禮·春官》記載“賓入門,踏踵而行”,指古代賓客入朝時保持足跟不離地的恭敬步态。唐代孔穎達注疏《禮記》時特别強調“踏踵乃禮容之要”,說明這種步法在古代禮儀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踏踵”作為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僅在研究古代禮制、舞蹈史或戲曲步法的專業文獻中出現。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曾辨析其與“蹀躞”“踟蹰”等近義詞的細微差别,指出“踏踵重其踵,餘者重其趾”的構詞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踏踵”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踏踵(拼音:tà zhǒng)意為漫步,指悠閑自在地行走。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張說的詩句“閭裡寬矯步,榛叢恣踏踵”(《嶽州行郡竹籬》),描繪了在鄉間或草木叢中隨意漫步的場景。

補充說明

  1. 詞源與用法
    該詞由“踏”(踩、行走)和“踵”(腳後跟)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腳步相接”,但實際應用中更偏向“緩步而行”的意境,常見于古典詩文或書面語。

  2. 與其他解釋的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緊密追隨”,但這一說法缺乏文獻支持。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漫步”為核心釋義。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漫步、踱步、閑行
    • 反義詞:疾行、奔跑、沖刺

使用建議

若在文學創作或學術寫作中使用此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參考唐代詩句的用法,以體現其古典意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暧廼愛窩窩白鱓闆笏冰蠶絲避人承露吹牛磁體箪瓢陋室丁内憂東郡惡衣糲食風馳電卷峯巘蓋藏各人拱袂鈎索閨女古禮蝈氏酣歌醉舞豪氣未除鴻疎皇闱畫人活蹦活跳交馬啾喧疾隙空積連踡鱗被麗語龍樓鳳城梅氣拗木枕牛頭謙懼氣墊輕脆賞善罰否上中奢侈品深脈雙崤逃暑飲挺解通天犀銅綫推本勿慮像教縣梁賢強現時纖翳瀉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