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 唐 張說 《嶽州行郡竹籬》詩:“閭裡寬矯步,榛叢恣踏踵。”
“踏踵”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踏踵(拼音:tà zhǒng)意為漫步,指悠閑自在地行走。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張說的詩句“閭裡寬矯步,榛叢恣踏踵”(《嶽州行郡竹籬》),描繪了在鄉間或草木叢中隨意漫步的場景。
詞源與用法
該詞由“踏”(踩、行走)和“踵”(腳後跟)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腳步相接”,但實際應用中更偏向“緩步而行”的意境,常見于古典詩文或書面語。
與其他解釋的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緊密追隨”,但這一說法缺乏文獻支持。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漫步”為核心釋義。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在文學創作或學術寫作中使用此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參考唐代詩句的用法,以體現其古典意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踏踵》是一個動态詞組,表示腳步連續踩在他人或其它物體的後跟上。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一群人或一種行為連續地踐踏他人的腳後跟,具有貶義含義。
《踏踵》的部首是“足”,表示與腳有關。它的拆分部首隻有一個部首。
《踏踵》總共有13個筆畫。
《踏踵》一詞最早見于《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經典小說。它的繁體字形為「踏踵」。
在古時候,漢字“踏踵”寫作「蹹蹱」。
1. 他們如踏踵階梯般連續向前沖,毫不留情。
2. 這個國家曾一度遭受敵軍踏踵之災。
踏踵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為它一般作為一個整體出現。
近義詞包括:踩踏、侵蝕。
反義詞包括:尊重、顧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