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豎立于宮門、廟門外的火炬。《周禮·天官·阍人》:“大祭祀喪紀之事,設門燎。” 鄭玄 注:“燎,地燭也。” 賈公彥 疏:“大喪以下,朝廟及出葬之時,宮中及廟門皆設門燎。” 孫诒讓 正義:“注雲‘燎,地燭也’者,謂樹地之大燭,非人所執者也。”
“門燎”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門燎(mén liáo)指古代豎立于宮門、廟門外的大型火炬,主要用于祭祀、喪葬等重大儀式。其功能類似于現代的地燈或禮儀照明,具有象征性和實用性。
用途與形制
門燎是古代禮儀中的重要設施,常見于《周禮》記載。例如《周禮·天官·阍人》提到:“大祭祀喪紀之事,設門燎。”鄭玄注:“燎,地燭也。”說明門燎是一種固定在地面的大型火炬,非手持火把,多用于宮廟、喪葬等場合的夜間照明和儀式。
曆史背景
據漢代賈公彥疏解,門燎在“大喪”等儀式中需設置于宮中及廟門,可能與驅邪、引導亡靈或彰顯莊重氛圍有關。孫诒讓《周禮正義》進一步解釋其為“樹地之大燭”,強調其規模和固定性。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門燎”作為成語的比喻義,指“為達到目的而設下的障礙或限制”。但這一用法未見于傳統典籍和多數權威辭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周禮》原文及漢代注疏文獻。
《門燎》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其中最常見的意思是指門前的燈火。
《門燎》這個詞的部首是“門”,總共有10個筆畫。
《門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用來描述夜晚門前燃起的燈火。
《門燎》的繁體字為「門燎」。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不同,例如《門燎》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意思是相同的。
1. 大雨之中,門燎的光芒顯得格外炫目。
2. 古代詩人常常用《門燎》來形容寂靜夜晚中的溫暖和安甯。
門前、燎火、火燎、明燎等。
門燈、燈火、燈光。
黑暗、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