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仙所居之處。《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内傳》:“帝問 東方朔 :‘此何人?’ 朔 曰:‘是 西王母 紫蘭宮 玉女,常傳使命,往來 扶桑 ,出入 靈州 ,交關 常陽 ,傳言 玄都 。’”
(2).古州名。轄地約在今 甯夏回族自治區 靈武 一帶。 唐 李頻 《聞北虜入靈州》詩之二:“見説 靈州 戰,沙中血未乾。” 前蜀 張蠙 《送盧尚書赴靈武》詩:“西北正傳烽候急, 靈州 共喜信臣居。”
靈州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曆史地名,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靈”本義為“神巫”(《說文解字》),引申為“神明”“聰慧”“美好”;“州”指古代行政區劃。合稱“靈州”即“靈秀之地”或“神明護佑之州”。
古文獻多強調其“水草豐美”的自然屬性,如《漢書·地理志》載“靈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顔師古注:“水中可居曰州,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州。”
西漢置靈州縣(治今甯夏吳忠市),屬北地郡,為黃河灌區軍事重鎮。北魏改置靈州郡,唐代為朔方節度使駐地,史稱“兵食完備,士馬全盛”(《舊唐書·地理志》)。
西夏時期稱“西平府”,元代複名靈州,明清屬甯夏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黃河水患遷治今靈武市。
唐代詩人杜甫《塞蘆子》雲“靈州牧者誰?屯兵扼吭喉”,凸顯其軍事地位;賈島《送李騎曹》稱“蕭關分碛路,靈武接新秋”,賦予其蒼涼雄渾的審美意蘊。
作為絲路要沖,靈州見證了唐與吐蕃會盟(783年)、西夏建國等事件,是農耕與遊牧文明交彙的“文化緩沖帶”(《中國曆史地圖集》)。
今甯夏靈武市承襲古地名,存有明代靈武城牆遺址。其名延續了“靈州”所承載的“河朔屏障,塞上江南”曆史記憶(《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參考資料:
“靈州”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部分資料誤将靈州與甘肅平涼關聯,實為混淆。權威考古及文獻(如唐代墓志銘出土)證實其核心區域在甯夏吳忠。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曆史研究等來源。
崩感不想道殘夢拆台車葥褫落漴射春岑單介抵棄二連浩特市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反粒子浮萌福氣服義勾龍鈎通古定劍跪乳果樹禾黍故宮鴻門宴紅衫兒皇商揮斧毀滅火離疆塍教約舉坐科名崆巄哭秋風楞頭青梁苑雪飉厲靈幽賃約理葺柳緜旒旐南班子挪窩兒盤絡仆虜籤到遷飛樵車欺谄窮陬僻壤阙如沙門島珊瑚島少言寡語完婚蚊市五日子相從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