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阿橈 ”。屈從。《後漢書·孔融傳》:“ 融 陳對罪惡,言無阿撓。”《晉書·顧和傳》:“ 和 居任多所獻納,雖權臣不苟阿撓。”《新唐書·儒學傳中·馬懷素》:“﹝ 懷素 ﹞遷考功,覈取實才,權貴謁請不能阿橈。” 宋 蘇轼 《乞留顧臨狀》:“右臣等竊見給事中 顧臨 ,資性方正,學有根本,慷慨中立,無所阿撓。”
“阿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ā náo,其核心含義指向人在面對問題時表現出的屈從或軟弱态度。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多用于批評缺乏原則的行為,如:“他面對上級壓力時阿撓退縮,未能堅持正義。”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查字典()的詳細解析。
阿撓,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阿:阝(阜)部 + ㄚ(又)部,總計4畫
撓:扌(手)部 + 堯(姚)部,總計10畫
來源:
阿撓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上》這部經典文獻中,表示替代主祭官的人。
繁體:
《說文解字》将阿撓列為簡化字,其繁體形式為「阿撓」。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鐘鼎文和金石文,阿撓的古漢字寫法為「阿靼」。
例句:
他常常以笑容阿撓着人們的心。
組詞:
阿撓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阿撓濟物」(指溫和待人,慈悲為懷)。
近義詞:
阿撓的近義詞有「安慰」、「撫慰」。
反義詞:
與阿撓相反的詞語有「激怒」、「煽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