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禾把。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二:“又有以木為榦,以鐵為首,二其股者,利如戈戟,唯用叉取禾束,謂之鐵禾杈。”參見“ 禾把 ”。
“禾束”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
基本釋義
指連穗帶杆的谷捆子,即收割後捆紮成束的稻禾,也稱“禾把”。例如明代農書《農政全書》提到用鐵制農具“鐵禾杈”叉取禾束,說明其與古代農耕活動密切相關。
結構與字義
語源與用法
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農學文獻。其近義詞為“禾把”,反義詞暫無明确記載。
權威參考
可通過《漢語大詞典》《農政全書》等典籍進一步了解其曆史用法,或查閱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獲取詳細釋義。
《禾束》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把禾稈捆紮或綁在一起的一束。禾束常用于古代農耕社會,是農民們将莊稼收獲後,為了方便搬運和保存而綁紮在一起的一種形式。
《禾束》的部首是禾部,表示與谷物、莊稼有關的字詞。它的筆畫數目為9畫。
《禾束》在《說文解字》中并沒有單獨的解釋,但禾部可以表示與農業相關的意思。這個詞在古代比較常見,現代漢字中仍然保留着這個字。繁體字為「禾束」。
古代漢字《禾束》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禾字是像一棵小麥苗,下面長出細根的形狀,束字則有兩個縱向的線條表示綁紮在一起的樣子。整個字形古樸而有力,給人一種牢固、堅實的感覺。
1. 農民們在收割完莊稼後,将禾束綁在一起曬幹。
2. 他用細麻繩将禾束牢牢地捆紮在一起。
禾稈、禾苗、禾田、禾穗、捆禾、禾場
麥束、稻束、谷束
散禾、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