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辟谷。道家以摒除火食﹑不進五谷求得延年益壽的修養術。2.絕食。3.斷糧。
1.猶辟谷。道家以摒除火食、不進五谷求得延年益壽的修養術。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序:“非夫遺世翫道,絶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 唐 韓偓 《贈湖南李思齊處士》詩:“知餘絶粒窺仙事,許到名山看藥爐。”《雲笈七籤》卷二三:“服吸朝液,懸糧絶粒。” 明 高啟 《煮石山房記》:“後世神仙之説興,方士始導人以絶粒之術。”
2.絕食。 唐 戴叔倫 《曾遊》詩:“絶粒感 楚 囚,丹衷猶照耀。” 清 顧炎武 《與葉訒庵書》:“國亡絶粒,以女子而蹈 首陽 之烈;臨終遺命,有無仕異代之言。”《紅樓夢》第八6*九回:“一日竟是絶粒,粥也不喝,懨懨一息,垂斃殆盡。”
3.斷糧。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貿 銅山 之豐。” 宋 歐陽修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銘》:“會秋大雨霖,米踴貴,絶粒,君發常平粟賑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絶粒漢語 快速查詢。
“絶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絶粒”同“絕粒”,指斷絕飲食,即停止進食的行為。其中“絶”為“斷絕”義,“粒”本指米粒,引申為糧食或食物,合指完全停止攝入食物。
二、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道教文獻,如《雲笈七籤》中記載“絶粒吞氣”的修煉方式,指通過辟谷(不食五谷)達到養生目的。後擴展至世俗語境,如《後漢書·耿恭傳》描述将士“鑿山為井,煮弩為糧”的絕境,隱含絕粒求生的極端狀态。
三、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絕食”不同,“絕粒”在傳統語境中更強調被動斷絕或修煉目的,而現代“絕食”多指主動抗議行為。此外,“辟谷”強調階段性斷食,與長期“絕粒”存在程度差異。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絶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ué lì,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道家修煉的“辟谷”之術
指通過摒除火食、不食五谷來追求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例如:
斷絕飲食
泛指主動或被動停止進食的行為,可能用于修行、抗議或疾病狀态。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避免混淆其“修煉”與“絕食”的雙重含義。
遍野秉筆直書并進不相投椿年翠霞電阻吊鬥誂撆定武石刻鼎铏度紀躲躲藏藏訛落愕窒風雨同舟奮揚跟緝顧拂貴介衮衣以歸含嬌哄誘穢史講揚監作腳鴨進門績行聚變覺性闚觊累土聚沙樂營将靈妙龍門陣面色魔焰南美腦炎昵宴羌戎竊室清穹啓悟善處商務沈濟順杆爬淑媛庶職同美相妒頭忽退帳外四路玮異穩腳鹹杬子寫官戲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