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九:“ 南海 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将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後因以“泉客珠”泛指珍珠。 唐 杜甫 《客從》詩:“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 唐 施肩吾 《貧客吟》:“今朝欲泣泉客珠,及到盤中卻成血。”
“泉客珠”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泉客珠”最早出自晉代張華《博物志》的記載:“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傳說中,鲛人(又稱“泉客”)生活于南海,眼淚可化為珍珠。當鲛人離開寄居的人家時,會以淚成珠作為回報,故“泉客珠”成為珍珠的别稱。
唐代詩人常在作品中化用此典故:
現代解釋中,“泉客珠”泛指珍珠,強調其神話背景與鲛人泣珠的意象。
“泉客”是鲛人的别稱,因傳說其居于水中,故稱“泉客”。“珠”則直接指代珍珠。這一詞語融合了神話想象與文化隱喻,常見于古典詩文,用以象征美好而短暫的事物。
《泉客珠》是一個成語,意為泉水般清澈、仁者之心如珍寶般寶貴。它形容一個人心地善良、淳樸,且具有高尚的品德。
《泉客珠》的拆分部首是水,旁邊是人,最下面是王。共有8個筆畫。
《泉客珠》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左傳》。據說公元前636年,魏國的公子完想要獻給魯國一匹出色的馬,而馬上的鞍具也用雲雀羽毛所制。魯國的仁人泉客瞻仰後留下了“泉客珠”的評語,意思是:仁人猶如寶珠般珍貴。
《泉客珠》的繁體寫法為「泉客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泉客珠」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都相同。
他的慷慨助人、無私奉獻令人敬佩,真是一顆值得珍惜的泉客珠。
泉源、珠圓玉潤、仁人志士、寶貴無比
瑰寶、寶貴、貴重
污點、惡人、低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