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筍的意思、毛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筍的解釋

亦作“ 毛筍 ”。毛竹的筍,分布于我國 長江 流域各地山區。大而味美,可食用。 清 沉複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是鄉多竹,墳丁掘未出土之毛筍,形如梨而尖,作羹供客。”


見“ 毛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毛筍是毛竹(學名:Phyllostachys edulis)的嫩芽,屬禾本科竹亞科植物,是我國南方常見的竹類食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其名稱由“毛竹”與“筍”組合而成,特指表面覆蓋褐色絨毛的竹筍幼體。以下從三方面解析其特性:

1. 植物學特征 毛筍外層密布短而細的棕褐色茸毛,筍殼呈錐形緊密包裹,内部肉質呈乳白色至淡黃色。其生長遵循竹類植物特性,雨後24小時内可生長30-50厘米,符合《中國植物志》中竹亞科植物的速生特征。

2. 生長周期與食用價值 最佳采挖期為清明前後(3-5月),此時筍體粗壯鮮嫩,纖維素含量較低。據農業農村部《食用筍類資源調查報告》,毛筍含17種氨基酸及鉀、磷等礦物質,傳統烹饪方式包含油焖、炖湯及腌制加工。

3. 文化符號與地域分布 在江浙滬方言區,毛筍被稱為“毛節筍”,明代《竹譜詳錄》記載其“殼褐而毛密,味甘而質脆”。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等亞熱帶地區,2020年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浙北安吉縣毛筍産量占全國總量的23%。

網絡擴展解釋

“毛筍”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毛筍指毛竹的幼苗(即竹筍),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山區,特點是體型較大、味道鮮美,可作為食材使用。其名稱由“毛”和“筍”組成,前者描述竹筍表面細密的絨毛,後者指竹子的嫩芽。

二、分布與特征

  1. 分布範圍: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各地山區,尤其是多竹地區。
  2. 植物特征:毛竹屬于高大喬木狀竹類,幼莖密被細柔毛,成熟後逐漸脫落;竹筍未出土時呈尖梨形,出土後高度可達20米以上,直徑可達20厘米。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1. 食用價值:毛筍可鮮食或制成筍幹,常用于烹饪羹湯等菜肴,如清代文獻記載“作羹供客”。
  2. 比喻意義:在漢語中,“毛筍”有時被用作成語,形容事物數量多或分布密集(如“像毛筍一樣密密麻麻”),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3. 實際例句:
    • “山裡人滿山遍野的毛竹是命脈,挖未出土的毛筍會被罰款。”
    • “毛筍幹因輕污染而比别處更鮮嫩。”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毛竹的植物學特征或具體烹饪方法,可查閱權威植物圖鑒或地方飲食文化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報寃不以人廢言采求參差不齊充博疵物村女代舞道得應得道客道袍典籤第秩豆重榆瞑端簡風雅風儀氛祥槀砧狗國管城毛穎廣坐骨身烘霁渾人忽諸儉蓮噭嘑腳梯加席積毀銷骨浄碧京韻大鼓浸想口訴狂嗥虧法廉棱曆瀾陵海靈韶六石弓鎏銀論議羅布念信兒啪脫批帖茜金輕車減從權現容民聲譽鵲起深緻十通隨流索強如五裁夏台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