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毛穎的意思、管城毛穎的詳細解釋
管城毛穎的解釋
管城、毛穎均為筆的代稱。
詞語分解
- 管城的解釋 即管城子。 宋 楊萬裡 《霜寒》詩之二:“隻緣 青女 降,便與管城疎。” 明 陸樹聲 《清暑筆談》:“士大夫胸中無三鬥墨,何以運管城?” 清 陳維崧 《酬許元錫》詩:“昨宵飽看 冒 家燈,一寸管
- 毛穎的解釋 毛筆的别稱。因 唐 韓愈 作寓言《毛穎傳》以筆拟人,而得此稱。 宋 陳淵 《越州道中雜詩》之十二:“我行何所挾?萬裡一毛穎。” 金 龐鑄 《冬夜直宿省中》詩:“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網絡擴展解釋
“管城毛穎”是一個古代成語,用于代指毛筆。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該詞由“管城”和“毛穎”兩部分組成,均為毛筆的代稱。其中:
- 管城:指筆管(毛筆的杆部),因古代筆管多由竹制成,而管城是周代諸侯國名,此處借指筆管。
- 毛穎:指筆尖的毛,源自唐代韓愈的《毛穎傳》。韓愈以拟人手法将毛筆稱為“毛穎”,并虛構其被封為“管城子”,故二者合稱代指毛筆。
-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宣和畫譜·墨竹》:“平居之時無所嗜好,獨左右圖書與管城毛穎相周旋。”
- 語法功能:作賓語或定語,屬中性詞,多用于書面語境。
-
文化背景
- 韓愈在《毛穎傳》中将毛筆拟人化,賦予其“毛穎”之名,并為其設計“陳玄(墨)”“陶泓(硯)”“褚先生(紙)”等友人,體現古代文人對文房用具的雅趣。
“管城毛穎”通過借代和拟人手法,生動體現了毛筆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常見于詩詞或典籍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文學意蘊。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管城毛穎是什麼意思
管城毛穎是指人的頭發淩亂、蓬松而像管城毛一樣,形容頭發散亂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管城毛穎的部首是毛,筆畫為12畫。
來源
管城毛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清代郭嵩焘的《清稗類鈔》一書中,用來形容人的頭發淩亂的樣子。
繁體
繁體字為「筦城毛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繁複,而在古時候,管城毛穎的寫法為「管城茂穎」。
例句
她今天起床時,頭發【管城毛穎】,看起來有些淩亂。
組詞
組詞:管城、管城市、毛穎、毛穎市。
近義詞
近義詞:胡亂、蓬亂、雜亂。
反義詞
反義詞:整齊、梳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