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legant;refined]∶文雅。端莊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舉止端莊的或高雅的
舉止風雅
(2) [of poems;literary pursuit]∶《詩經》有《國風》、《大雅》、《小雅》等部分,後世用風雅泛指詩文方面的事
(1).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詩經》。 漢 班固 《東都賦》:“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 唐 杜甫 《戲為六絕句》之六:“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清 王晫 《今世說·文學》:“ 曹秋嶽 稱 李天才 長律詩雲:《風》《雅》以來,僅有斯製。”
(2).指詩文之事。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故風雅之道,粲然可觀。” 五代 齊己 《送僧遊龍門香山寺》詩:“且尋風雅主,細看 樂天 真。”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一·狐仙談曆代麗人》:“ 黔中 某孝廉以博學高才,主持風雅。”
(3).風流儒雅。 晉 陸機 《辯亡論上》:“風雅則 諸葛瑾 、 張承 、 步騭 ,以名聲光國。”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一:“ 坡 雲:‘這漢病中瘦則瘦,儼然風雅。’”《明史·文苑傳四·袁宏道》:“﹝ 宏道 ﹞與士大夫談説詩文,以風雅自命。” 豐子恺 《緣緣堂隨筆·憶兒時》:“父親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4).教化規範。《文選·皇甫谧<三都賦序>》:“至于 戰國 ,王道陵遲,風雅寝頓。” 李善 注:“《漢書》曰: 春秋 之後, 周 道寝壞,而賢人失志。” 唐 李白 《贈常侍禦》詩:“大賢有卷舒,季葉輕風雅。” 宋 司馬光 《言張田第二狀》:“ 唐太宗 見進士等第,怪其無 張昌齡 、 王公謹 名。 王師旦 曰:‘二人有文無行,恐變陛下風雅。’”
“風雅”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展開:
詞源與文學指代
源于《詩經》的《國風》《大雅》《小雅》三部分,後成為《詩經》的代稱。漢代班固在《東都賦》中提及“考之以《風》《雅》”,即用此意。
本義:高雅修養的體現
指外貌、舉止或氣質的端莊文雅,如“舉止風雅”。此含義強調個人修養與外在表現的統一,常見于對文人雅士的形容。
引申義:詩文與文化活動的泛稱
後世将“風雅”擴展為詩文創作及相關文化活動的代稱,如“主持風雅”形容引領文壇風潮。南朝蕭統稱“風雅之道,粲然可觀”,即指詩文傳統的繁榮。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當代多用于形容高雅情趣,如“附庸風雅”則含貶義,指刻意模仿文雅卻流于表面。此外,該詞也保留了對古典文化内涵的呼應,如“風雅精神”常關聯傳統美學。
該詞兼具文學經典指代與人文修養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風雅(fēng yǎ)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文雅的、高尚的風骨和品味。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風度、言行舉止,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藝術作品或文化活動的高尚品質。風雅強調對美的追求以及對優雅和品味的重視。
拆分部首和筆畫:風字由“風”部和“幾”部組成,部首是“風”,筆畫數為4;雅字由“門”部和“隹”部組成,部首是“門”,筆畫數為13。
來源:風雅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衡》一書中,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來源于中國古代士人的審美觀念,對高尚品味和文化修養的追求。在古代,風雅被認為是君子的标志,是一種道德和修養的象征。
繁體:風雅的繁體字是風雅。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風字的寫法與現在大緻相同,隻是結構稍有不同。雅字的古代寫法多種多樣,變化較大,有時候會寫作“⻗、⻖、⻗幾”等。
例句:他的穿着舉止很有風雅。
組詞:風雅組詞:風雅獨具、風雅翩翩、風雅人士、風雅形象。
近義詞:風雅的近義詞有:文雅、高雅、雅緻。
反義詞:風雅的反義詞有:粗俗、庸俗、低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