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legant;refined]∶文雅。端莊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舉止端莊的或高雅的
舉止風雅
(2) [of poems;literary pursuit]∶《詩經》有《國風》、《大雅》、《小雅》等部分,後世用風雅泛指詩文方面的事
(1).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詩經》。 漢 班固 《東都賦》:“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 唐 杜甫 《戲為六絕句》之六:“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清 王晫 《今世說·文學》:“ 曹秋嶽 稱 李天才 長律詩雲:《風》《雅》以來,僅有斯製。”
(2).指詩文之事。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故風雅之道,粲然可觀。” 五代 齊己 《送僧遊龍門香山寺》詩:“且尋風雅主,細看 樂天 真。”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一·狐仙談曆代麗人》:“ 黔中 某孝廉以博學高才,主持風雅。”
(3).風流儒雅。 晉 陸機 《辯亡論上》:“風雅則 諸葛瑾 、 張承 、 步騭 ,以名聲光國。”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一:“ 坡 雲:‘這漢病中瘦則瘦,儼然風雅。’”《明史·文苑傳四·袁宏道》:“﹝ 宏道 ﹞與士大夫談説詩文,以風雅自命。” 豐子恺 《緣緣堂隨筆·憶兒時》:“父親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4).教化規範。《文選·皇甫谧<三都賦序>》:“至于 戰國 ,王道陵遲,風雅寝頓。” 李善 注:“《漢書》曰: 春秋 之後, 周 道寝壞,而賢人失志。” 唐 李白 《贈常侍禦》詩:“大賢有卷舒,季葉輕風雅。” 宋 司馬光 《言張田第二狀》:“ 唐太宗 見進士等第,怪其無 張昌齡 、 王公謹 名。 王師旦 曰:‘二人有文無行,恐變陛下風雅。’”
風雅是漢語中具有文化積澱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風雅”原為《詩經》六義中“風”“雅”的合稱。《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國風,收錄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宴飲或朝會樂歌。二者并稱,代表《詩經》中反映社會民情與禮樂文化的經典内容。例如《毛詩序》載:“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二、引申義解析
參考來源
“風雅”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展開:
詞源與文學指代
源于《詩經》的《國風》《大雅》《小雅》三部分,後成為《詩經》的代稱。漢代班固在《東都賦》中提及“考之以《風》《雅》”,即用此意。
本義:高雅修養的體現
指外貌、舉止或氣質的端莊文雅,如“舉止風雅”。此含義強調個人修養與外在表現的統一,常見于對文人雅士的形容。
引申義:詩文與文化活動的泛稱
後世将“風雅”擴展為詩文創作及相關文化活動的代稱,如“主持風雅”形容引領文壇風潮。南朝蕭統稱“風雅之道,粲然可觀”,即指詩文傳統的繁榮。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當代多用于形容高雅情趣,如“附庸風雅”則含貶義,指刻意模仿文雅卻流于表面。此外,該詞也保留了對古典文化内涵的呼應,如“風雅精神”常關聯傳統美學。
該詞兼具文學經典指代與人文修養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安平白毳褊薄避重逐輕愁戚戚黜陟幽明簇動大菜怠安頂費對空策芳緘風雨飄零分龍日負刺貢部詭言龜曳尾過硬好事之徒皇灼灰白隳名可的松餽赆擴廓僚職烈武籠侗龍荔賣給米飲木解蹑蹻鈕鐐牛豎歐冶劍貧主佥壬契經侵地侵欲秋風诎意日食市店受射說那裡話鼠屎私議灘戶特種工藝未亡五輪八光左右兩點神水無所住銜稱銜發相仇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