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忽諸的意思、忽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忽諸的解釋

(1).一下子;忽然。諸,助詞。《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 聞 六 與 蓼 滅,曰:‘ 臯陶 、 庭堅 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

(2).指忽然而亡。《南齊書·王僧虔傳》:“亡兄之胤,不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五年》:“臣 光 曰:‘ 燕丹 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 秦 ,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 召公 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 胡三省 注:“忽諸,言忽然而亡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忽諸”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且多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
    現代漢語拼音為hū zhū(注音符號:ㄏㄨ ㄓㄨ)。

  2. 傳統含義

    • ① 突然、一下子
      這裡的“諸”為助詞,無實義,僅加強語氣。例如《左傳·文公五年》中,臧文仲聽聞六國與蓼國滅亡後感歎:“臯陶、庭堅不祀忽諸”,意為先賢的祭祀突然斷絕。
    • ② 指國家或家族的驟然滅亡
      如《南齊書·王僧虔傳》提到“亡兄之胤,不宜忽諸”,指兄長一脈不應突然消亡。

二、文獻出處

  1. 《左傳》
    最早用例,借曆史事件強調興亡的突然性,暗含對“德政不修”的批判。
  2. 《南齊書》
    用于家族傳承的語境,體現對血脈斷絕的痛惜。

三、現代引申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拆解為“忽視衆多事物”,認為“忽”指忽略,“諸”指衆多。此釋義可能源于對字面的現代解讀,但缺乏傳統文獻支撐,需謹慎使用。

四、注意事項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忽諸的意思

《忽諸》是個成語,意為忽略、忽視。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忽:心(心字旁)

諸:言(言字旁)

共4畫。

來源

《忽諸》來源于《詩經·小雅·小宛》其中的一句:“差之忽猶豫,百兮日往複。”這句話中的“差之忽猶豫”表達了人們對差錯決定的猶豫和忽視,逐漸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成語。

繁體

忽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一些結構和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記錄,漢字“諸”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更為簡化的“者”,也就是一個口字旁,形狀類似于現代的“幾”字。

例句

他忽諸了我的建議,結果導緻了巨大的失誤。

組詞

忽視、忽略、忽而不見、忽冷忽熱、忽忽不樂

近義詞

忽略、疏忽、疏忽大意

反義詞

重視、重視、注重、重視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