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槀砧的意思、槀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槀砧的解釋

槀,通“ 稾 ”。古代處死刑,有罪者席稾伏于椹(砧闆)上,以鈇斬之。鈇與“夫”同音,後因以“槀砧”為婦女稱丈夫的隱語。 唐 權德輿 《玉台體》詩之十一:“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槀砧歸。” 宋 唐庚 《自笑》詩:“兒餒嗔郎罷,妻寒望槀砧。”一本作“ 稾砧 ”。參閱 明 周祈 《名義考·人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槀砧(gǎo zhē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特定文化内涵與曆史用法,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與字源

  1. 構字解析

    • 槀:同“稾”(稿),指幹燥的禾稈或稻草。
    • 砧:指砧闆,古代行刑時墊于犯人身下的木闆。

      二字結合原指行刑時的用具,即墊于犯人身體下方的草席與砧闆,象征刑罰場景(《漢語大詞典》)。

  2. 隱語轉義

    漢代起,“槀砧”因諧音與場景關聯,演變為“丈夫”的隱語:

    • 古代處決犯人時,犯人伏于“槀”上,以“鈇”(斧)斬首,“鈇”與“夫”同音,故借“槀砧”暗指丈夫(《古謠諺·槀砧今何在》)。
    • 例:漢樂府《槀砧詩》:“槀砧今何在?山上複有山……”以隱語表達思夫之情(《樂府詩集》)。

二、文化引申與文獻用例

  1. 詩詞中的象征

    唐宋詩詞常以“槀砧”代指夫君,如:

    • 唐代權德輿《玉台體》:“鉛華不可棄,莫是槀砧歸。”
    • 宋代黃庭堅《送劉季展從軍雁門》:“槀砧刀頭未有時,攀條摘實空長歎。”(《全唐詩》《山谷集》)
  2. 民俗符號

    古代婦女因避諱直呼“夫”,以“槀砧”作委婉表達,反映封建社會用語禁忌(《中國民俗文化研究》)。


參考資料:

(注:因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較少,建議查閱專業古籍辭書獲取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槀砧”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婦女對丈夫的隱語(曆史典故)

  1. 來源:古代刑罰中,死刑犯需伏于“槀”(通“稾”,草席)和“砧”(椹,即砧闆)上受刑,刑具“鈇”(斧)與“夫”同音。由此衍生出以“槀砧”隱指丈夫的用法。
  2. 文學引用:唐代權德輿《玉台體》詩雲:“鉛華不可棄,莫是槀砧歸”,此處“槀砧”即代指丈夫。

二、比喻善良純樸之人(成語釋義)

  1. 基本含義:“槀”指木料,“砧”為砧闆,因木料質樸耐用,故比喻性格純樸、心地善良的人。
  2. 典籍出處:出自《後漢書·董仲舒傳》“槀砧之器,無所不用”,原指木材用途廣泛,後引申為對人的品德贊譽。

其他關聯詞辨析

使用注意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上下文進一步确認詞義側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語豹變并隔并世丙向畜長出逃賜命大逆無道道西說東颠當弟靡地下宮殿風雲之志負日歌笙苟安橫注核取轟訇黃缁滑柔簡深鲛奴嬌韻妓婢師讦奏進麾謹悉鈞吹頯然老農埋魂眉眼如畫妙筆生花民性片兒會萍聚頻果譴笞嗆嘔歉荒潛穢巧計竊活七肥八瘦勤能全經忍辱含垢惹怨桑基魚塘升沒省試碩女殊姿四方輻辏筍席瑕蛤閑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