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因其人品可議或地位卑下而不聽取其正确的言論。《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邢昺 疏:“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也。”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唐 陸贽 《論叙遷幸之由狀》:“伏惟陛下不以人廢言,不以言廢直。千慮一得,或有取焉。”
“不以人廢言”是一個源自《論語·衛靈公》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不因說話者的身份、品行或地位而否定其正确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理解:
“以”意為“因為”,“廢”指“廢棄”。整體指不因某人有缺點、錯誤或身份低微,就拒絕采納他的合理建議或正确觀點。
深層内涵:
強調評價言論時應就事論事,關注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而非受說話者個人背景的影響。
原文:
《論語·衛靈公》記載孔子之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前半句指不因某人說得好聽就提拔他,後半句即“不以人廢言”,體現儒家客觀理性的處世态度。
曆史語境:
孔子主張對人與言論分開評判,避免因個人好惡或偏見影響判斷,這一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注解(如、4、6、9)。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