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國名。《逸周書·王會》:“正西 崑崙 、 狗國 、 鬼親 、 枳巳 、 闟耳 、 貫胸 、 雕題 、 離丘 、 漆齒 。” 孔晁 注:“九者, 西戎 之别名也。”《淮南子·墬形訓》:“ 後稷壠 在 建木 西…… 狗國 在其東。”
(2).指今 烏蘇裡江 入 黑龍江 彙合處至海口一帶。因冬日來往使犬,故名。 元 時設狗站。《元史·世祖紀十》:“﹝帝﹞命 開元 等路宣慰司造船百艘,付 狗國 戎軍。”
(3).嘲罵他國之詞。《晏子春秋·雜下九》:“ 晏子 使 楚 ,以 晏子 短, 楚 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 晏子 , 晏子 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 楚 ,不當從此門入。’” 清 黃遵憲 《逐客篇》:“居同狗國穢,食等豕牢薄。”
(4).古星名。《晉書·天文志上》:“東南四星曰狗國,主 鮮卑 、 烏丸 、 沃且 。”
“狗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字面解釋
“狗國”由“狗”與“國”組合而成,字面指以犬為圖騰或文化特征的國家。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淮南子·地形訓》記載的古代異域方國名稱[來源1],後衍生出比喻義。
2. 文化典故中的特殊含義
在《晏子春秋·内篇雜下》中,晏子使楚時曾以“狗國”暗諷對方:“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來源2]。此處借“狗國”暗喻粗鄙無禮之國,成為古代外交辭令的經典案例,後為《史記·管晏列傳》等史書引用[來源3]。
3. 語義的貶義化演變
隨着語言發展,“狗國”逐漸強化貶義色彩,常被用于貶斥他國風俗或政體。如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記載民間将北方遊牧民族稱為“犬戎之邦”[來源4],此用法雖含歧視性,但反映了特定曆史階段的族群觀念。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于文獻研究領域。
“狗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古國名
見于《逸周書·王會》和《淮南子·墬形訓》,是古代中國西部的一個部落或國家,屬于西戎的别稱之一,2,。例如《逸周書》提到“正西崑崙、狗國、鬼親”等,孔晁注其為西戎族群的分支。
地理區域代稱
指今烏蘇裡江與黑龍江交彙處至海口一帶。因當地人在冬季使用狗拉雪橇(稱“使犬”)作為交通工具,元代在此設“狗站”(驿站),3,。《元史·世祖紀十》中便有相關記載。
嘲罵他國的典故
源自《晏子春秋》中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楚國因晏子身材矮小,故意開小門羞辱他,晏子回應“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以此諷刺楚國,3,。後世用此典暗喻無禮之國。
古星名
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宿名稱,具體指向暫無詳細文獻佐證,但多部詞典均收錄此釋義,3,。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與曆史地理考據。若需進一步查閱原文或擴展研究,可參考《逸周書》《淮南子》等文獻,或相關詞典來源。
笆鬥白背稗官詞拜慶百族悖盭蒼勁嘗受杈丫赪顔趁火打劫趁時陳說陳魚持拔逴邁疵品錯認水打滑澾頂職讀不舍手發鞌返俗分茶店枌橑诰告割席攻逐關河國塗寒窓懷附瓠葉羹假道學洊保僭據焦桐基趾款谒髡鬝缧囚流幻虜官緑竹蒙括悶躁清書窮渴齊鋪鋪棄物如渴如饑陝塞沈湮試铨守母輸攻墨守水溝肅布鎖細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