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衆口不斷毀謗,會緻人于死地。《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沉舟,羣輕折軸,衆口鑠金,積毀銷骨。” 宋 楊萬裡 《答陳國材書》:“一事未作,羣咻至積毀銷骨,其何可當!” 魯迅 《集外集拾遺·題<呐喊>》:“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亦作“ 積毀消骨 ”。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昔 魯 聽 季孫 之説逐 孔子 , 宋 信 子冉 之計逐 墨翟 ,以 孔 墨 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衆口鑠金,積毀消骨。”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序》:“ 孟軻 雲:‘ 堯 舜 不勝其美, 桀 紂 不勝其惡。’傳言失指,圖景失形。衆口鑠金,積毀消骨,久矣其患之也。” 宋 蘇轼 《代滕甫辨謗乞郡書》:“積毀消骨,巧言鑠金,市虎成於三人,投杼起於屢至。”
“積毀銷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 huǐ xiāo gǔ,其核心含義是:長期的、持續的诽謗或诋毀積累起來,足以對人造成毀滅性打擊。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權威典籍如《史記》或《漢典》。
積毀銷骨是一個成語,意為長期累積的惡習或錯誤,會使人的精神和體質逐漸崩潰。這個成語由“積毀”和“銷骨”組成。
成語“積毀銷骨”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米(米字頭)和骨(骨字頭),總共有10個筆畫。
《論語·為政篇》中有這樣一句話:“無故而治者,雖積矣,鲠不在颞下矣;今天下,無故而治者,則妄人也。”這句話意味着一個人如果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盲目行事,那麼縱使他經驗豐富,也是妄人。慢慢演化而來的成語“積毀銷骨”最初是用來形容政治上沒有理由的行為。
積毀銷骨(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成語“積毀銷骨”在古代寫作“積敝銷骨”,也有人寫作“積毀銷骨”。
他長期沉溺于賭博,這種惡習已經積毀銷骨,使他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積習難改、積勞成疾、毀謗、銷聲匿迹
積重難返、積重難返、窮途潦倒
積善行德、積財千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