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縱無拘束的老人。 唐 元結 老時自稱 漫叟 。 唐 元結 《漫歌八曲》序:“壬寅中, 漫叟 得免職事, 漫 家 樊 上,修耕釣以自資,作《漫歌八曲》。” 清 錢謙益 《瞿五丈星卿挽詞》之二:“宦況蕭閑如 漫叟 ,家居恭謹類 恬侯 。” 清 吳偉業 《顧西巘侍禦同沉友聖虎丘即事》詩之四:“ 漫叟 短歌傷老大,散人長揖怒清狂。”
“漫叟”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漫叟”指放縱無拘束的老人,常用于形容性格灑脫、不受世俗禮法約束的老年形象。該詞由“漫”(放縱、散漫)與“叟”(老人)組合而成,強調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态()。
這一稱謂與唐代文人元結密切相關。元結晚年自稱“漫叟”,并以此為號,表達其退隱後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他在《漫歌八曲》序中寫道:“壬寅中,漫叟得免職事,漫家樊上,修耕釣以自資”,記錄了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 )。
後世文人常以“漫叟”代指類似元結的隱逸之士。例如:
“漫叟”一詞在古籍中多為特定人物的代稱,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唐代文學或隱逸文化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若需進一步了解元結的生平或作品,可查閱《新唐書》或《元次山集》等文獻。
《漫叟》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年紀較大的男子,通常意味着他性格慈祥、智慧且經驗豐富。這個詞在中國文學中被廣泛使用,經常用于描述和贊美那些智慧和思想獨到的老人。
《漫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三點水)和“又”(又字底),其中“氵”表示水,因為古代人們常常認為老年人的智慧如同水源一般滋潤,而“又”字底則表示手,象征着老人的經驗和能力。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字頭“氵”有兩畫,字頭“又”的三個筆畫,在統計筆畫時,包括了所有外框畫的數字,但不包括字頭的筆畫。
《漫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文學家白居易的一首詩中。他用《漫叟》來形容自己,而這個詞逐漸廣泛應用于描述有智慧和人生經驗的老年人。
《漫叟》的繁體字是「漫叟」,在繁體字中,“氵”和“又”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存在細微差别。
《漫叟》這個詞在古時候使用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一些變化,因此具體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差異,但意義和詞彙本身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漫叟》這個詞的例句:
組詞:《漫居》(指年邁但生活悠閑的老人,常用于描述退休生活)、《叟子》(古代稱呼二十歲以上的男子)、《長者》(指年紀較大的人)。
近義詞:老人、長者、智者。
反義詞:少年、年輕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