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繞朝策的意思、繞朝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繞朝策的解釋

春秋 晉 大夫 士會 因事奔 秦 ,為 秦 所用。 晉 人患 秦 之用 士會 ,乃使 魏 壽馀 僞以 魏 叛而入 秦 ,誘 士會 返 晉 。計得逞, 士會 欲行, 秦 大夫 繞朝 贈之以策,曰:“子無謂 秦 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按,策有二義,一為策書,即簡策之策;一為馬檛,即鞭策之策。 漢 服虔 主前一義, 晉 杜預 主後一義。見《左傳·文公十三年》 杜預 注、 孔穎達 疏。後以“繞朝策”喻指有先見的謀略。 唐 李白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詩:“敢獻 繞朝 策,思同 郭泰 船。” 唐 李白 《送羽林陶将軍》詩:“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将贈 繞朝 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繞朝策”是源自《左傳·文公十三年》的典故,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1.詞源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會因故投奔秦國,被秦國重用。晉國擔憂秦國重用士會對己不利,便設計派魏壽馀假意叛逃至秦,誘使士會返回晉國。計謀成功後,士會欲離開秦國時,秦大夫繞朝贈其“策”,并說:“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不要以為秦國無人識破計謀,隻是我的策略未被采納)”。

2.“策”的兩種解釋

3.比喻意義

後以“繞朝策”喻指有先見之明的謀略,強調對局勢的敏銳判斷。例如唐代李白在詩中化用此典,如《贈宣城宇文太守》中的“敢獻繞朝策”,借以表達智謀未被采納的遺憾。

4.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李白多次使用這一典故,如《送羽林陶将軍》中“臨行将贈繞朝鞭”,将“策”引申為鞭策或謀略的象征,豐富了其文化意涵。

5.現代使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未被采納的高明策略,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策書或馬鞭)。

拼音:rào cháo cè(參考、3)
注音:ㄖㄠˋ ㄔㄠˊ ㄘㄜ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繞朝策的意思

繞朝策是一個漢字詞組,其意思是繞過朝廷進行策劃或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将繞朝策分解為以下部首和筆畫組合:

繞:纟(糾之旁) + 卩(從子) + 一(點畫) = 11畫

朝:㫃(世字底) + 幺(小丫) = 6畫

策:⺮(竹字頭) + 朿(三點刀) = 12畫

來源

繞朝策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成世家》中,形容楚國的公子重耳繞過秦國朝廷,與齊國合謀複國。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繞過權力中心,進行密謀、策劃的意思。

繁體

繞朝策的繁體寫法為「繞朝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繞朝策的漢字寫法有些差别,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繞朝攝」。

例句

1. 這個反對派政黨一直在秘密進行繞朝策,試圖推翻現政權。

2. 古代将領常常使用繞朝策,以求達成自己的軍事目标。

組詞

繞行、繞道、繞境、繞路、繞圈

近義詞

迂回、繞行、繞過、回避、避開

反義詞

直接、往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