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行事] 隨着習俗
入鄉隨俗
(1).順應時尚。猶今之時髦。《史記·李斯列傳》:“則是 宛 珠之簪,傅璣之珥, 阿 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 趙 女不立於側也。” 司馬貞 索隱:“謂閑雅變化而能通俗也。”
(2).從俗;從衆。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毀譽必參於效驗,不隨俗而雷同,不逐聲而寄論。” 宋 梅堯臣 《寄題郢州白雪樓》詩:“至此和者纔數人,乃知高調難隨俗。” 茅盾 《第一個半天的工作》:“做此官來行此禮,你不隨俗一些,你就站不住腳呀!”
“隨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順應習俗或大衆的普遍做法,常用于表達對當地文化或社會習慣的尊重與適應。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隨俗”并非盲目跟從,而是在尊重傳統與保持自我之間尋求平衡。例如《潛夫論》強調“不逐聲寄論”,提示需結合理性判斷。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漢典及《史記》相關文獻。
《隨俗》是一個漢語詞語,由“隨”和“俗”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按照社會風俗習慣行事,順應時代潮流。
“隨”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4;“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9。
《隨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對于道德規範和禮俗習慣非常重視。《論語·顔淵》中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即表達了一個人應該隨着社會風尚,能夠適應時代變化。後來,這個概念被逐漸擴展到人們日常生活種種方面,形成了現代所稱的《隨俗》。
在繁體字中,隨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檢字法,如果按此書的檢字法,隨的部首應為阜,總筆畫數為17;俗的部首應為人,總筆畫數為10。
以下是一些使用《隨俗》一詞的例句:
1. 他善于與人溝通,并且總是能夠隨俗應變。
2. 不同于過去,現在的年輕人更加隨俗,他們追求享受當下,不再拘泥于傳統觀念。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隨從、隨意、俗常。
與《隨俗》近義的詞語有:隨大流、迎合、順應。
與《隨俗》反義的詞語有:違背、抵觸、反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