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 古代圖書分類名稱。将群書分為甲、乙、丙、丁或經、史、子、集四類,稱“四部”。如:《四部備要》。詳“ 四部書 ”。
(2). 唐 時 骠國 樂工編制,分為四部。《新唐書·南蠻傳下·骠》:“凡樂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龜茲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見“ 四部衆 ”。
(3).見“ 四部衆 ”。
“四部”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主要涉及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和音樂編制:
起源與發展
西晉荀勖在《晉中經簿》中首次将圖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類。隋代《隋書·經籍志》正式定名為經、史、子、集,并沿用至清代,形成“四部分類法”。
四部内容
唐代骠國(今緬甸)的樂工分為四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四部備要》《隋書·經籍志》等典籍,或參考中的詞典解釋。
《四部》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四書》的簡稱,由《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四部書組成。這四部書被視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四部》中的漢字部首分别為:“一”、“十”、“口”和“子”。其中,“大學”和“中庸”的部首為“一”、“論語”的部首為“十”,而“孟子”的部首為“口”。這四個字的總筆畫數為38。
《四書》是由宋代理學家朱熹整理而成的。朱熹從中國古代學者黃宗羲手中得到了稀世珍本《四書集注》的抄本,經過整理、删減和增補,最終形成了現有的《四書》版本。
《四部》的繁體寫法為「四部」。
《四部》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四部」。
他正在研讀《四部》,以深入理解儒家思想。
四部書、四部曲、四部門
四書
其他儒家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