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笞打小腿。《魏書·刑罰志》:“其捶用荊,平其節。訊囚者,其本大三分,杖背者二分,撻脛者一分。拷悉依令,皆從於輕簡也。”
“撻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刑罰中的笞打小腿,屬于一種較輕的體罰形式。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尤其在描述刑訊或懲戒時使用。
據《魏書·刑罰志》記載:“其捶用荊,平其節。訊囚者,其本大三分,杖背者二分,撻胫者一分。”
此句說明,古代刑具(荊條)的粗細根據擊打部位調整,笞打小腿時僅用最細的一分,表明“撻胫”在刑罰體系中相對輕緩。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自相殘殺”的比喻義(如“用筐子打腿”),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後世誤傳。
“撻胫”本義明确指向古代笞打小腿的刑罰,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魏書》等典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撻胫》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用鞭子打腿”。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撻”和“胫”兩個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撻胫》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月(肉),分别位于“撻”和“胫”的左側。其中,“撻”的筆畫數為8,而“胫”的筆畫數為9。
《撻胫》一詞源自漢朝的古籍《說文解字》,并在明代被徐渭先生所輯錄為《康熙字典》中的字條。在繁體字中,該詞的書寫形式為「撻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撻胫》為例,在西漢時期,其寫法為「撻胫」。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形式發生了變化。
1. 他因為頑劣的行為被撻胫了幾下。
2. 在古代,這種虐待被使用撻胫的方式來執行。
3. 這位教育家主張用道德教育,而不是撻胫來懲罰學生。
組詞:打胫、撻打、胫骨、鞭打。
近義詞:鞭打、抽打、鞭笞。
反義詞:獎勵、表揚、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