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鄭玄 箋:“鄂足得華之光明,則韡韡然盛興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榮覆弟,恩義之顯亦韡韡然。” 孔穎達 疏:“言兄弟和睦實強盛而有光暉也……言兄弟相親則緻榮顯也。”因用以比喻兄弟均貴顯榮耀。 唐 蕭穎士 《有竹》詩之六:“友僚萃止,跗蕚載韡。”參見“ 跗萼 ”。
“跗蕚載韡”是一個源自《詩經·小雅·常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分歧,需結合權威解釋綜合分析:
該成語最初用于比喻兄弟和睦且均顯貴榮耀。據《詩經》原文“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及鄭玄、孔穎達的箋疏,以花朵的萼(跗蕚)與花瓣(韡)相互依存為喻,強調兄弟間互相敬重、榮辱與共的關系()。
若需進一步探究其演變,可查閱《毛詩正義》等古籍原文(來源參考、5、6)。
《跗蕚載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其意思是“步履蹒跚,走路踉跄”。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人行走不穩定、步履顫抖的樣子。
《跗蕚載韡》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足”和“艹”,其中“足”表示與腳有關,而“艹”表示草的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詞中的“跗”字的筆畫為12畫,“蕚”字的筆畫為13畫,而“載”字和“韡”字的筆畫分别為13畫和19畫。
《跗蕚載韡》的源自《詩經·大雅·抑》篇中的一句話:“玁狁載矣,言覺矣。跗蕚韡矣。”其中,“跗蕚載韡”是狁族人的樂舞名稱。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字形并沒有什麼變化,仍然保持着“跗蕚載韡”四個字的形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在稍有不同。漢字的形态隨着曆史的演變逐漸演化為現在的樣子,因此,與現代漢字相比,古時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是,《跗蕚載韡》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他因為酒醉而跗蕚載韡地走路,甚至連自己的家都找不到。
2. 她的高跟鞋太高了,走路的時候總是跗蕚載韡的。
跗蕚載韡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組詞的用法。
近義詞可以有:蹒跚、搖搖晃晃、踉跄。
反義詞可以有:穩健、穩重、筆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