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ble;lofty]∶道德品質高雅的人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是多麼高尚的人啊!他心裡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鞠躬盡瘁》
(2) [high]∶有意義、不庸俗
高尚的娛樂
(1).使保持高潔。《易·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亨 注:“下‘事’字,僞《孟子外書文説》篇引作‘志’,必有所據,當從之……意謂: 夷 齊 不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兇禍,餓死于 首陽山 。”《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 清 俞樾 《群經平議·孟子二》“夫 章子 ,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 匡章 蓋 齊 之處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潔的節操。《晉書·隱逸傳·陶潛》:“ 潛 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宋 範仲淹 《贈方秀才楷》詩:“高尚繼先君,嵓居與俗分。”
(3).指志行高潔的人;隱逸之士。《北史·李先傳》:“﹝ 昭徽 ﹞尋師訪道,不遠千裡。遇高尚則傾蓋如舊,見庸識雖王公蔑如。” 清 錢謙益 《太祖實錄辨證一》:“ 善長 挈家草莽,詣軍門,俯伏于前,豈隱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一》:“時五侯羣弟競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養賢,傾財施與,以相高尚。”《宋書·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疇,盛緻聲色,窮珍極麗。至 元康 中,誇恣成俗,轉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薩他泥濕伐羅國》:“家室富饒,競為奢侈。深閑幻術,高尚異能。”
(5).崇高。與“卑鄙”相對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兒·題金陵景》套曲:“講景物稀奇,鳳城圍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這個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潔,我們男人,是萬萬不能及的。”
(6).指有意義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矛盾”的繼續》:“高尚的娛樂總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麼好高尚的營業,隻是做了一個賣瘟豬肉的小食物的販子罷了。”
高尚是一個多義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圍繞道德品質與精神境界展開。《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道德水平高,具有崇高品質",包含三個遞進層次:
一、道德品格的崇高性 指超越個人利益的價值選擇,如"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該詞在先秦典籍《周易·系辭》中已出現"高尚其志"的表述,強調精神境界的超越性。
二、行為舉止的典範性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指出其包含"行為端正,可為表率"的引申義,如《後漢書·李固傳》載"高尚其操,恂恂如也",描述士大夫階層的儀态規範。現代漢語中常用于形容教師、醫生等職業群體的職業操守。
三、審美品位的超越性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其"清雅不俗"的審美維度,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體現的隱逸志趣。當代語言應用中延伸指脫離低級趣味的文化品位,如"高尚藝術"的表述。
在曆時演變中,該詞經曆了從貴族專屬到平民美德的語義泛化。《說文解字注》揭示其形聲構造:"高"表義,"尚"标音,本義指地勢隆起,後經《論語·裡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等經典用例完成道德語義轉化。現代漢語承襲了這種雙重性,既保持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又包含對精神境界的審美判斷。
“高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āo shàng,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道德品質的崇高性
指人的品德、行為或思想境界具有高度修養,表現為正直、純粹、不為私利所動,堅守正義與道義。例如:高尚的人往往心懷集體利益,如“他心裡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鞠躬盡瘁》)。
脫離低級趣味
形容行為或事物具有積極意義,非庸俗或低劣,如“高尚的娛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桃花源記》等經典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隘狹巢聚雌牙扭嘴聰解大穰丢眼鬥牌二重飯石富國安民鋼尺高準诟數逛景估喝規重矩疊海口寒風子寒霧滑軌角齒嘉肴靜泰禁陌舊典口皮口譚魁星閣六婆龍須面落單螺蚄螺栓帽美才鳴飇目瞪舌彊刨根問底披帶僻字澀句青氊其如邱陵熱芭日中則昃桑蠧沙霾時晦十七字詩驷黃讨吃鬼藤球微涓委陋偉秀文墨人下次湘君竹相須為命涎眉鄧眼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