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蔑有的意思、蔑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蔑有的解釋

沒有。《左傳·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國蔑有?”《東周列國志》第十回:“且弑逆之事,何國蔑有?” 鄭觀應 《盛世危言·學校》:“地之於草木何地不生;國之於人材何國蔑有。”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蔑有”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發音:miè yǒu
含義:表示“沒有”,常用于否定句中,強調某種事物或現象的不存在。


二、用法與示例

  1.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 《左傳·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國蔑有?”(指國家疆域被侵削的現象,哪個國家沒有過?)
    • 《東周列國志》第十回:“且弑逆之事,何國蔑有?”(弑君篡位的事,哪個國家沒發生過?)
  2. 近代及現代用例

    • 鄭觀應《盛世危言·學校》:“地之于草木,何地不生?國之于人材,何國蔑有?”(強調人才并非不存在,而是未被發掘。)
    • 魯迅《書信集·緻曹聚仁》:“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諷刺某類人曆代皆有。)

三、語境與權威解讀

  1. 文言特征
    “蔑有”是典型的文言否定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其含義與現代漢語的“沒有”完全一緻,但語氣更凝練。

  2. 近義詞
    無有、未有(均表示“沒有”,但“蔑有”更具書面色彩)。


四、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盛世危言》等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蔑有》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蔑有》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毫無存在”、“完全沒有”。一般用來表達對某個事物或概念的否定,強調其徹底不存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蔑有》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艹”和“木”,總計6個筆畫。

來源

《蔑有》的源自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史記·卷一·上第五》。其後,該詞在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廣泛應用。

繁體

《蔑有》的繁體字為「蔑有」,其字形和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風格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蔑有》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與現代并無區别。

例句

1. 他對我的意見蔑有一顧,完全沒有理會。

2. 這個舞台在幾年前蔑有修整,已經廢棄了。

組詞

蔑視、蔑稱、蔑視等。

近義詞

毫無、無、沒有、全無。

反義詞

有、存在、具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