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戈的意思、倒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戈的解釋

[change sides in a war;transfer one's allegiance] 軍隊投降敵人反過來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擊于後以北。——《書·武成》

詳細解釋

放下武器。指投降敵方。 唐 魚玄機 《浣紗廟》詩:“一雙笑靨纔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三國演義》第六二回:“卻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許殺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報上還說某人已經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1).掉轉武器向己方攻擊。《書·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2).倒拖武器。指軍隊敗逃。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勁鋭望塵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國演義》第一回:“衆賊見 程遠志 被斬,皆倒戈而走。” 清 黃遵憲 《過安南西貢有感》詩之三:“不信王師倒戈退,翻将化外棄南天。”

(3).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呂氏春秋·原亂》:“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參見“ 倒置幹戈 ”。

(4).倒持武器。《南史·胡藩傳》:“ 藩 謂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禍,不早去,後悔無及。’”參見“ 倒持泰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倒戈(dǎo gē)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縱深度的軍事用語,指軍隊或士兵在戰争中調轉武器方向攻擊己方陣營的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本義為“掉轉武器攻擊自己人”,後衍生出“背叛原有立場”的抽象含義。

從詞源結構分析,“倒”表示翻轉、反向,“戈”為古代兵器(形似長柄橫刃),二字組合直觀呈現了武器方向轉變的場景。這一構詞方式體現了漢語“以形表意”的特點,如《說文解字》注“戈,平頭戟也”,印證其作為核心戰争符號的文化屬性。

古代文獻中,《尚書·武成》記載商周牧野之戰“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生動記錄了商朝士兵臨陣反戈的曆史事件。現代語境下,該詞已拓展至政治、商業等領域,《人民日報》在分析企業競争時曾用“技術團隊集體倒戈”形容核心人員轉投對手的現象。

語言學視角中,倒戈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其語義演變符合漢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的規律。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顯示,該詞在軍事文獻中的使用頻率是日常語境的3.2倍,印證其專業術語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倒戈”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ǎo gē,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1. 投降敵方
    指軍隊放下武器,投降敵方。例如《尚書·武成》中記載的“前徒倒戈”,即商纣王的軍隊臨陣反叛。
  2. 反戈攻擊己方
    掉轉武器攻擊己方,如《三國演義》第六二回提到川兵“倒戈卸甲”,停止抵抗。
  3. 軍隊敗逃
    倒拖武器潰逃,形容戰敗場景(《呂氏春秋·原亂》等)。
  4. 止戈為武
    将戈倒置,象征停止戰争,如“偃革倒戈”表示結束戰事。

曆史典故


用法與近義詞


現代語境

現代多用于比喻立場轉變,如政治鬥争中派系倒戈(參考茅盾《子夜》)。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查閱《尚書》《三國演義》等文獻,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挨宿柏城半空中寶寘馳控當做的皪第卻鬥蟀短路斷袪發衆風便風雨蕭條覆案槀草戈堞荷包哼氣亨孰惛惛罔罔矜容伉衡窺涉朗練蠟煙慄冽禮秩緑羅買賣婚姻滿杖憫恤諵諵辟面嫔從評铨戕敗期合清腸稻卻月麴監人多口雜入安居撒腼腆掃鍋刮竈侍見邃闼隨珠和璧讨饒天際提成童雞慰結違枉文絲不動午橋泉石遐畿向平脅肩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