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鱗的意思、犯鱗的詳細解釋
犯鱗的解釋
《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6*人。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後以“犯鱗”喻臣子冒死直谏。《陳書·後主紀》:“世無抵角,時鮮犯鱗, 渭橋 驚馬,弗聞廷争。” 唐 許渾 《宣城贈蕭兵曹》詩:“客道恥搖尾,皇恩寬犯鱗。”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犯鱗捋須,考槃獨寐。”參見“ 嬰鱗 ”。
詞語分解
- 犯的解釋 犯 à 抵觸,違反:犯規。犯法。犯罪。犯顔(舊時指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犯諱。 違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進攻:侵犯。秋毫無犯。 觸發,發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錯事情:犯錯誤。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鱗的解釋 鱗 (鱗) í 魚類、爬行動物和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長的角質或骨質小薄片:魚鱗。鱗片。 鱗狀的:鱗爪(僶 )。鱗波。鱗莖。鱗屑。鱗集(群集)。遍體鱗傷。鱗次栉比。 泛指有鱗甲的動物:鱗鴻(指“魚雁”,即書信)。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犯鱗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犯鱗”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犯鱗”出自《韓非子·說難》,原文以龍比喻君主,描述龍喉下有“逆鱗”,若被觸碰必會暴怒殺人。古人借此隱喻君主權威不可侵犯,後引申為臣子冒死直谏或觸犯權貴的行為。
二、文化内涵
- 象征意義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至高權力(如帝王),逆鱗代表其禁忌領域。成語通過“觸鱗必怒”的意象,強調權貴階層的不可冒犯性。
- 曆史背景
古代臣子進谏常伴隨風險,“犯鱗”體現了忠臣為規勸君主而甘願冒險的精神,如《陳書·後主紀》中“時鮮犯鱗”即指直言者稀少。
三、使用場景
- 直谏語境:多用于描述臣子不畏強權、直言進谏,如唐代許渾詩句“皇恩寬犯鱗”。
- 現代引申:可比喻觸怒上級或權威人物,導緻嚴重後果,如職場或社會關系中的沖突。
四、相關典故
同源詞彙包括“嬰鱗”“批鱗”等,均與“逆鱗”傳說相關。例如《桂陽州志》序言中“犯鱗捋須”即化用此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如《韓非子》《陳書》原文),中的文獻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鱗(fàn lí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指的是犯了錯誤或犯規的行為,相當于得了罪或犯了規則。
接下來,我們來拆分一下犯鱗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犯字的部首是犬,它表示與狗有關。它的筆畫數是4。鱗字的部首是魚,表示與魚有關。它的筆畫數是16。
犯鱗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解釋多樣,可以指責或責備别人的行為,也可以表示侵擾破壞美好事物的行為。鱗,表示魚類的外皮鱗片,喻指各種毛病或問題。
犯鱗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犯鱗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都是犯字加上鱗字。因為其意義比較直接,古人沒有做更多的變動。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無禮舉動犯了鱗,得罪了很多人。
犯鱗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例如:犯規鱗約、犯罪規鱗等。
它的近義詞有得罪、冒犯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遵守規則、不得罪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