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辜搉 ”。1.搜括;聚斂。《漢書·陳鹹傳》:“少府多寶物,屬官 鹹 皆鉤校,發其姦臧,沒入辜榷財物。”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十六》:“今案辜榷雙聲字也。《廣雅》曰:‘嫴榷,都凡也。’故總括財利謂之辜榷。”《後漢書·靈帝紀》:“四年春正月,初置 騄驥廄 丞,領受郡國調馬。豪右辜搉,馬一匹至二百萬。”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辜,障也。搉,專也。謂障餘人賣買而自取其利。”
(2).大略,梗概。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十六》“連語”:“略陳旨趣,亦謂之辜榷。”
(3).查對;計點。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公曰:‘某所收别置一所,請覆之。’王辜榷良久,無絲毫盈絀,如衡而止;王大奇之。”
“辜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ū què,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壟斷與侵占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獨占利益,尤其在商業交易中包攬政府買賣的獨占行為。這種行為盛行于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具有明顯的權力尋租特征。
搜刮與聚斂
在《漢書·陳鹹傳》等文獻中,“辜榷”被解釋為對財物的非法侵占或貪腐行為,例如官員利用職權侵吞公共財産。
詞源考據
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指出,“辜榷”為雙聲字,源自《廣雅》中的“嫴榷”,意為“總括財利”,後引申為壟斷性斂財。
其他用法
部分文獻提到“辜榷”可表示“大略、梗概”或“查對、計點”,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有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受到冤屈”(如),但這一含義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古義的誤讀或引申。
“辜榷”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商勾結的壟斷行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廣雅》等古籍。
《辜榷》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因違犯法律、道德或社會規範而受到譴責或懲罰。
根據《辜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到以下分解:
辜(辛)- 上部:辛,下部:殳;總筆畫數:7
榷(木)- 上部:木,下部:兌;總筆畫數:16
《辜榷》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出現在《國語·周語上》中,用于形容殷商時期有罪的人受到譴責和懲罰。繁體字寫作「辜榷」。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辜榷」也可以寫作「罟愨」。
1. 由于他參與了非法活動,他最終受到了社會的辜榷。
2. 在法庭上,罪犯向受害者道歉,希望減輕自己所面臨的辜榷。
與「辜榷」相關的常用組詞有:
1. 茅塞頓開:形容忽然明白了事理,茅塞頓時開了;
2. 來之不易:形容事物得到或形成不容易,來得不易;
3. 孤注一擲:形容在危急關頭拼命一搏,做成最後的努力。
與「辜榷」的近義詞有「罪責」、「懲罰」;反義詞有「贊許」、「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