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occupied by the enemy;fall into enemy hands]∶領土或國土被敵人占領或陷落在敵人手裡,常指被敵占領一段長的時間
(2) [degenerate]∶淪落,指陷入不良的境地;流落
(1).沉陷,陷沒。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三》:“《神異傳》曰: 由卷縣 , 秦 時 長水縣 也……忽有大水長欲沒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見幹曰:‘何忽作魚?’幹又曰:‘明府亦作魚。’遂乃淪陷為谷矣。” 宋 蘇轼 《乞常州屢住表》:“臣先任 徐州 日,以 河 水浸城,幾至淪陷,臣日夜守捍,偶獲安全。”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中生代之 中國 火山之活動,至是稍衰,惟南方之一部,漸至淪陷,成新地中海,是實今日 四川省 之窪地( 四川 之赤盆砂地),而南 支6*那 之炭田也。”
(2).失陷;領土為敵人占領。《南史·齊紀上·高帝》:“而世故相仍,師出已老, 角城 高壘,指日淪陷。” 唐 元結 《請收養孤弱狀》:“如前小兒等無父母者,鄉國淪陷,親戚俱亡,誰家可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李忠定公從祀》:“ 綱 罷而兩 河 相繼淪陷。” 老舍 《全家福》第一幕:“在 北京 淪陷時期,人人得給 日本 兵行禮!”
(3).淪落,衰敗。《晉書·五行志中》:“是 懷愍 淪陷之徵, 元帝 中興之應也。”《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三年》:“ 劉邁 毀我於 桓公 ,使我一生淪陷。” 郭沫若 《戰聲集·詩歌國防二》:“多打幾下嗎6*啡針也可暫時安然,然而民族的命脈将要永遠淪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淪陷漢語 快速查詢。
“淪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指國土或地區被敵人侵略并長期控制。例如:
指地面、城池等因自然或人為原因下沉或淹沒。例如:
蘇轼在《乞常州屢住表》中用“幾至淪陷”描述徐州城險些被洪水沖毀的危機,體現該詞在古典文獻中的雙重含義。
“淪陷”既可指具象的領土失守、自然沉沒,也可比喻精神或境遇的衰敗,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等來源。
淪陷是一個動詞,指受到敵對勢力的攻擊或占領而失去自由、獨立、尊嚴的狀态。它表示一個國家、地區或個人處于被征服或控制的境地。
淪陷的拆分部首是沣(fēng)和土(tǔ)。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淪陷》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欲歸國家、宅乃定也,室家淪陷。”這裡的“淪陷”意為家室的傾毀和失去。後來逐漸引申為整個國家或地區失去自主權,遭到外部侵略或占領。
淪陷的繁體字是淪陷。
在古代,淪陷通常寫作淪陥、淪僩或侖閑等形式。
1. 戰争導緻該地區的人民淪陷于火海之中。
2. 曆史上許多國家都曾經曆過淪陷的時期。
淪陷的相關詞彙有:淪落、陷落、堕落、失守、失陷等。
淪陷的近義詞包括:失去自主、被侵占、失去獨立等。
淪陷的反義詞是抵抗、解放、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