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黎蒸 ”。黎民,衆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正陽顯見,覺寤黎烝。” 晉 陸機 《答賈谧》詩:“伊昔有皇,肇濟黎烝。” 唐 劉禹錫 《論廢楚州營田表》:“取其田蓄,授彼黎蒸。” 宋 王安石 《同王浚賢良賦龜》:“殘民滅國遞争奪,有此乃敢司黎烝。”
“黎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黎烝”指代黎民、衆民,即普通百姓或廣大民衆。該詞屬于書面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異體寫法
該詞亦寫作“黎蒸”,屬于同義異形詞。
“黎烝”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在研究古文或引用典籍時出現。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百姓”“民衆”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黎”字的演變或其他古漢語詞彙,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源工具。
《黎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夜晚明亮的光線或火光照耀的景象。
《黎烝》這個詞的部首是黑,總共有17個筆畫。
《黎烝》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黎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種寫法是将《黎烝》用甲骨文進行表達,形狀略有不同。這種古代寫法的《黎烝》由于字形複雜,現今漢字演變後已較少使用。
1. 整個夜晚,星星閃爍,街道上的燈光給人一種黎烝的感覺。
2. 篝火在黑夜中燃燒,散發出明亮的黎烝。
1. 魚黎:指夜晚漁火的景象。
2. 明黎:指夜晚的明亮光線。
1. 夜光:夜晚中閃爍的光亮。
2. 燭光:燃燒的蠟燭散發出的光亮。
黑暗:缺乏光亮或可見度較低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