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ift about;wander about destitute] 窮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鄉
(1).漂泊外地,窮困失意。 唐 錢起 《秋夜作》詩:“流落四海間,辛勤百年半。”《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潘華 流落他鄉,不知下落。”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們是 興平 二年一同流落到這裡來的,在這裡同住了十二年了。”
(2).流失在外。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二硯今亦流落,不知所在,良可嘆惜。”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城東掌錄》:“稿甫成而得疾奄逝,其書竟不知流落何所。”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命令 兩江 總督、 江蘇 浙江 巡撫,向各書賈客書船,探索各大藏書家書籍流落何方。”
(3).猶淪落。《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妻子訴道:‘丈夫薄倖,寵娼棄妻,若留女兒與他,日後也要流落為娼了。’”《老殘遊記》第十七回:“又想到自己好好一個良家女子,怎樣流落得這等下6*賤形狀,倒不如死了的乾浄。”
(4).衰落。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今乃母子離析,家事流落。” 衛種 《<二十世紀之支6*那>初言》:“昔 西班牙 民族,嘗雄飛於世界,其後不競, 美 西 之戰,遂蒙失敗,論者究其教育衰頽,故國勢流落。”
(5).猶留落。際遇不好,無所遇合。 唐 劉長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詩:“流落征南将,曾驅十萬師。”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六:“﹝ 鄭顧道 ﹞在館閣,十年不遷,人皆歎其流落,而 顧道 晏然無求進之意。”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下石鐘山 有閣……遊覽之地,于斯為最,乃其地為公所,荒蕪不治,北牖下有槽櫪,馬矢堆積,令人歎絶,此與才士流落不偶者何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流落漢語 快速查詢。
“流落”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因各種原因失去家園或財産,漂泊在外且生活困頓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窮困漂泊
強調因客觀困境(如戰亂、災荒)或主觀失意(如事業失敗)導緻居無定所。例如:
“潘華流落他鄉,不知下落。”
“流落江湖,聚衆五百餘人,劫掠為生。”
情感色彩
常帶有對境遇的無奈與悲涼感,如唐代鄭谷詩句:“那堪流落逢搖落,可得潸然是偶然。”
適用範圍
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的長期漂泊狀态,如“流落街頭”“流落異鄉”。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三國演義》《醒世恒言》等文學作品 。
《流落》一詞是指失去了家園或固定的居住地而四處漂泊的狀态。這個詞一般用來描述人們因戰争、災難或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流離失所的情況。
《流落》的部首是《石》和《水》。它的總共有9個筆畫。
《流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說文解字》。這個詞的形聲字義中,音從字義是由從字義和從字音組合而成的。
《流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流落」。繁體字通常被用在中國的香港、澳門以及台灣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流落」對應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流」的基本意義是水流向下,「落」的基本意義是樹木的果實落下。這個字通過組合表達了人們被迫離開家園,像水流一樣漂泊到他處的意思。
1. 戰争使大批人們流落在外,無家可歸。
2. 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他流落街頭,過着艱辛的生活。
1. 流浪:指沒有固定居所,在各處流動的狀态。
2. 流亡:指因政治原因無法在故鄉居住,被迫流離失所的狀态。
3. 流移:指因為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被迫離開原有地方,遷徙到其他地方的行動。
1. 流離:指流落的狀态,形容人無家可歸,四處漂泊的情況。
2. 流散:指人們因戰亂、災難等原因而散布到各地,失去聯繫和歸屬的狀态。
1. 回歸:指回到原來的地方,回到家鄉或原有的生活狀态。
2. 安居:指固定居住在一個地方,享受穩定生活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