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心怵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一、基本解釋
指看到嚴重或悲慘的景象時,内心受到強烈震動并感到恐懼。其中“動心”表示情感被觸動,“怵目”強調視覺沖擊帶來的驚恐感。該成語通過心理與視覺的雙重沖擊,突出場景的震撼性。
二、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宋代陳亮的《祭宗成老文》:“雖才俊比肩……至于動心怵目,無所不有。”,原用于描述人物品德與場景的沖擊力,後逐漸泛化用于各類震撼性場景。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延伸說明
注音為dòng xīn chù mù,部分文獻中“怵”可能被誤寫為“憷”,需注意用字規範。該成語強調主觀感受的深刻性,與單純描述恐怖的詞彙(如“毛骨悚然”)相比,更突出内心震動與視覺刺激的結合。
示例:
紀錄片中戰亂地區的畫面,讓觀衆無不動心怵目,深感和平的珍貴。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來源。
動心怵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字組成。以下是對這個詞語的詳細解釋:
動字的部首是力,總筆畫數為九;心字的部首是忄,總筆畫數為四;怵字的部首是忄,總筆畫數為四;目字的部首是目,總筆畫數為五。
動心怵目的出處為《書經·洪範》:“千今之言心未嘗有鑑穿眼,親見而動心怵目也。”意思是說在現今講的話中,心還沒有受到鏡子穿透,親自看到卻使人動情怵目。
動心怵目的繁體字為「動心怵目」。
古時候寫動字的寫法為「動」的上方是「日」字,表示太陽升起,表示事情的運動;心字的寫法為「㣲」或「忖」,表示内心的感受;怵字的寫法為「䆬」,古代指畏縮;目字的寫法同現代一樣。所以古時候寫為「動心䆬目」。
- 他的演講真動心怵目,讓人深受感動。
- 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令人動心怵目。
- 動情:表示内心感動的情緒。
- 怵目:指眼前的景象讓人感到驚訝,不敢直視。
- 激動:指内心被強烈的感情所激發。
- 驚訝:指對于突然發生的事情或者看到的景象感到驚奇。
- 冷靜:指内心不受外界影響,保持冷靜和理智。
- 麻木:指對于外界刺激不再感到敏感,沒有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