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禁火的意思、禁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禁火的解釋

[fasting] 禁止煙火

詳細解釋

(1).謂管制燃火以防災。《後漢書·廉範傳》:“ 成都 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範 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2).舊俗寒食停炊稱“禁火”。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唐 郭鄖 《寒食寄李補阙》詩:“萬井閭閻皆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煙。”《東周列國志》第三回:“至今 太原 、 上黨 、 西河 、 雁門 各處,每歲冬至後一百五日,預作乾糒,以冷水食之,謂之‘禁火’。”

(3).皇宮中的煙火。 唐 曹唐 《三年冬大禮》詩之四:“禁火曙然煙焰褭,宮衣寒拂雪花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禁火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寒食節熄滅舊火、禁止生火的習俗

指古代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特有的風俗。相傳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之推,民間在其殉難日(農曆三月)禁止生火煮食,隻食用冷食。此習俗在周代已見雛形,《周禮·秋官》載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國中”,後逐漸演變為寒食節的核心儀式。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明确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代詩人韓翃《寒食》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亦側面反映了宮廷特許燃燭的禁火制度。

二、日常防火的禁令

泛指為防止火災而頒布的用火管制命令。此義項強調對火源使用的強制性限制,常見于官府或特定場所的安全規章。如《後漢書·獨行列傳》載太原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民鹹言神靈忌火”,故形成區域性禁火傳統。現代語境中,“禁火”仍用于林區、倉庫等易燃場所的防火警示,如《森林防火條例》規定高溫幹燥季節需發布“禁火令”。

參考資料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荊楚歲時記》(中華書局輯注本)、《後漢書》(中華書局校點本)。

網絡擴展解釋

“禁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禁止用火或預防火災的措施,強調對火源的控制與防範。例如,政府在山林區域實施禁火令以防止山火。

  2. 曆史背景
    古代火災破壞力大,禁火是重要防災手段。如《後漢書》記載,廉範廢除夜間禁火舊制,改用儲水防火,百姓贊頌“不禁火,民安作”。

  3. 寒食節習俗
    舊俗中,寒食節(冬至後105日)需停炊三日,稱為“禁火”。這一傳統源自周代,人們食用冷食以紀念介子推。

  4. 引申含義
    可比喻對危險行為的限制,如“禁火”形容嚴格管控易燃易爆物品。

  5. 其他用法
    少數文獻提到“禁火”指皇宮中的煙火管制,但此用法較罕見。


現代語境下,“禁火”多指防火措施或特定習俗,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或寒食節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梎柌卑谄蒼颢插田徹徹扯蛋觸目啜哄出其不意,掩其不備摧身碎首怛悼呆衷撒奸第一手材料頓鍛非同尋常凫趨雀躍斧質官馬孤鴻葭萌江歌江火佳時甲綴警惠京京積雪钜镬孔子燎爥麢羊離顯鸬鶿杓蠻判官名單莫府淖湴怒氣填胸钕玻璃屈駕趨翔岖崟任教揉慁三四五燒刀子審辨石桂十年水心順易肆通遂心如意所得稅天性外陰畏栗物觀岘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