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衡,對抗。《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虢 為小國,介 夏陽 之阸,怙 虞 國之助,亢衡于 晉 。”
“亢衡”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抗衡、對抗”,具體解釋如下:
亢衡(kàng héng)指雙方力量相當,形成對抗或競争關系。該詞源于《漢書·五行志中之上》中的例句:“虢為小國,介夏陽之阸,怙虞國之助,亢衡于晉。” 這裡的“亢衡”描述虢國依靠虞國支持,與晉國形成對抗關系。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3)提到“亢衡”有“調節平衡”的引申義,但根據權威典籍(如《漢書》)及主流詞典(如漢典),“亢衡”的準确含義應為“對抗”,而非平衡狀态。
“亢衡”主要用于描述對抗關系,強調雙方力量相當。需注意避免與“調節平衡”等非主流解釋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亢衡(kàng hé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表示事物的平衡或均衡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亢是由人字旁和仰字旁組成,共有七筆,衡是由行字旁和亡字旁組成,共有十二筆。
來源:亢衡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亢殷》中,意為“失去平衡的狀态”。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事物保持平衡的狀态。
繁體:亢衡的繁體字為「亢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中,亢衡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其意義和讀音相同。
例句:
1. 保持生活和工作的亢衡是現代人的一大挑戰。
2. 在這個新項目中,我們需要亢衡安全和效率之間的關系。
組詞:亢盈、亢進、亢旱、平衡、平衡木
近義詞:平衡、穩定
反義詞:失衡、不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