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精通。《漢書·酷吏傳·嚴延年》:“ 延年 為人短小精悍,敏捷於事,雖 子貢 、 冉有 通藝於政事,不能絶也。”
通藝是由“通”與“藝”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貫通多種技藝”。根據《漢語大詞典》對單字的釋義:“通”作動詞時指貫通、通曉(卷10,第356頁),“藝”指技藝、才能(卷9,第204頁)。二者組合後構成動賓結構,強調對多元技能的融會貫通。
從詞源發展看,“通藝”最早可追溯至《周禮·保氏》中“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漢代鄭玄注曰“六藝通,則德行備”。清代張之洞在《勸學篇》明确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通萬國藝,不足謀一事”,這裡的“通藝”已包含跨領域知識整合的現代意涵。
在當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常見于教育領域。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20〕7號)中“通藝課程”特指融合音樂、美術、戲劇等跨學科的藝術教育體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甯在《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專著中指出,通藝教育本質是通過技藝學習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第三章第二節)。
“通藝”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通藝”意為精通某種技藝或學問,尤其指在政事、藝術等領域的深厚造詣。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酷吏傳·嚴延年》中“雖子貢、冉有通藝於政事,不能絶也”,強調對政事的精通能力。
在近代史中,“通藝”特指清末戊戌變法前改良派創辦的西學學堂。由張元濟、陳昭常等官員于1897年發起,旨在推廣西方科學文化,曾向總理衙門申請支持并獲同文館書籍資助。
如需進一步了解通藝學堂的曆史細節,可參考《中國近代教育史》等權威資料。
拜佛白符榜夫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變産砭石苾蒭賓僚怖栗車蹬出適刺螫彫本棟鄂耳鬓相磨二話不說防救豐厖負郭貴陽過錦畫興戶口簿交靈進欵孔廟昆弟之好坤幹擴大化類集龍山文化賂遺慢世面碼兒明朗迷塗知反内律濃妝豔服破天亮牆壁牽強附合錢署青玉嶂七橋問題嘁喳驅動遶梁騷攪賞不逾時邵侯瓜燒铄鼪鼠省要世卿貼譜同日甕眠倭遲湘裙銷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