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旅途中備用的食糧。《宋書·孔觊傳》:“我在彼三載,去官之日,不辦有路糧。”《魏書·元平原傳》:“北州戍卒一千餘人,還者皆給路糧。百姓鹹稱詠之。”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比麥熟,人給路糧遣歸。”
路糧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古代出行途中攜帶或預備的幹糧,主要用于長途跋涉、行軍或旅途中充饑。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參考來源:
字面含義
“路”指路途、行程,“糧”即糧食、幹糧。合指旅途中所用的食物補給,如炒米、面餅等便于攜帶的耐儲存食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8頁。
引申用法
在古典文獻中常與行軍、逃難等場景關聯。例如《水浒傳》中“每人賜酒二瓶,肉一斤,路糧一鬥”,體現其作為基礎物資的屬性。
來源:《水浒傳》第五十四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旅途中所用的幹糧。”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843頁。
《漢語大字典》:
“行路時攜帶的食糧。”
來源: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3672頁。
古代交通不便,長途旅行需自備食物。“路糧”一詞多見于明清小說及曆史記載,如《醒世恒言》中“收拾些路糧,悄悄逃出京師”,反映其作為生存物資的重要性。
來源:《醒世恒言》卷三(中華書局2009年版)。
注:因權威辭書無線上公開鍊接,以上引用均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網絡版(需訂閱)或各大圖書館館藏資源。
“路糧”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旅途中備用的食糧。以下為詳細解析: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叙述,較少口語化使用。英文可譯為“travel provisions”或“journey rations”。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宋書》《魏書》等文獻來源。
艾服白飲逼蹴缽塞莫岑樓齊末察傳吃勞保吹風胡哨賜墩大錯點鼓殿廬斷纖發明權礬石反應式負荊府衙功行圓滿狗塌皮廣東貴少賤老骨匣含蓄橫吹和言喉痹黃茅白葦遑息灰隕漸教漸濡饑寒金華将軍九參官拒門木居起口傳纜掣欐佹靈蚌籠巾龍吟虎嘯漏滴攮包品度淺澀竅妙痊除全身遠害沈醇嵩山搜腸刮肚梯脔銅蟾凸鏡午貫遐超小家夥錫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