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症名。喉頭發炎。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陽,天氣也;陰,地氣也。故陰陽之動,使人足病,喉痺起。”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二·咽喉》:“喉痺是相火,有嗌疸,俗名走馬喉痺,殺6*人最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喉痹漢語 快速查詢。
喉痹是中醫術語,指以咽喉紅腫疼痛、異物感或吞咽不利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方面理解:
喉痹最早見于《黃帝内經》,指咽喉氣血瘀滞痹阻的病理狀态。現代中醫将其範圍縮小,主要對應西醫的急慢性咽炎,也可涵蓋扁桃體炎等咽喉炎症。
中醫認為主要與外邪侵襲和髒腑失調相關:
部分西醫文獻将喉痹與聲帶麻痹(喉返神經損傷導緻聲音嘶啞、嗆咳)或喉頭神經病變關聯,但此解釋與中醫主流觀點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中醫常用吹喉法(局部用藥)、含漱法、中藥内服(如清肺利咽方劑),急症如急喉風需采用湧吐法等急救措施。
喉痹是指喉嚨部位發生了炎症或腫脹,導緻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甚至出現吞咽困難的症狀。它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多由感染、過度使用喉嚨、嗓音不適等引起。
喉痹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疒」,其中「口」是表示與嘴巴相關的意思,「疒」是漢字部首「疒」,表示與疾病相關的意思。根據這個信息,可以猜測喉痹的含義。
利用筆畫計算機,我們可以得到「喉痹」由15個筆畫組成。其中「喉」由12個筆畫組成,「痹」由3個筆畫組成。
喉痹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喉」和「痹」兩個字組成的。「喉」表示喉嚨,與喉痹的病症直接相關;「痹」表示疾病,與喉痹的發生也有關聯。所以,喉痹指的是喉嚨部位的疾病。
在繁體字中,喉痹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喉痹」。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康熙字典》等古籍中對「喉痹」的寫法是「垕痺」。可見,古人對喉痹的稱呼稍有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因為喉痹的緣故,他的聲音變得沙啞了。 2. 她最近喉痹發作,不得不取消了演唱會。 3. 喉痹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與喉痹相關的組詞有「喉嚨」、「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
與喉痹近義的詞彙有「喉嚨炎」、「聲音失聲」等。
與喉痹反義的詞彙有「喉嚨健康」、「聲音清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