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佛教各派對其教主 釋迦牟尼 一生所說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說,在我國如天台、法相、華嚴諸宗各異。一般以漸教和頓教判攝 釋迦 一代的教法。所謂“漸”,指說法的由淺入深階梯。由漸到頓,即由小乘到大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小乘,漸教也,故開三浄之食,而此伽藍遵而不墜。”
(2).佛教語。指主張須經長期修習,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即倡“漸悟”的教派。與主張“頓悟”的頓教相對。禅宗在諸派中屬頓派;禅宗内部,北宗 神秀 側重漸修,南宗 慧能 則提倡頓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禅宗分南北兩宗: 慧能 在 嶺 南傳頓教,被稱為南宗; 神秀 在北方傳漸教,被稱為北宗。”
“漸教”一詞的含義可從普通教育和佛教術語兩個層面理解,具體如下:
基本含義:指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強調分步驟、有計劃地引導學習者掌握知識或技能,反對急于求成。
應用場景:常用于描述傳統教學、技能培訓等需要長期積累的領域,例如語言學習、學科教育等。
判教概念
佛教各派将釋迦牟尼的教法分為“漸教”與“頓教”。
宗派實踐
類型 | 核心特點 | 代表領域/宗派 |
---|---|---|
普通教育 | 循序漸進、分步教學 | 傳統教學、技能培訓 |
佛教漸教 | 次第修行、漸悟真理 | 北宗禅、天台宗、華嚴宗等 |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判教體系或具體宗派差異,可參考佛教經典或相關研究文獻。
《漸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義為逐漸教導、漸漸教育。
拆分後的部首為氵(水)和學(學),共計16個筆畫。
《漸教》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能源自《孔子家語》一書中的記載,也可能是後人對儒學思想的總結。在繁體中,漸教的寫法為「漸教」。
在古代,漸教的寫法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漸教的古字形為「浸教」,其中「浸」意為逐漸深入,教導。
1. 父母應該漸教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做。
2. 這位老師以循循善誘的方式漸教學生理解複雜的概念。
漸變、漸次、漸進、漸近、漸漸
逐漸、徐徐、漸漸、潛移默化
突然、猛烈、批評、沖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