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 河南省 登封縣 北,為五嶽之中嶽。古稱 外方 、 太室 ,又名 崇高 、 嵩高 。其峰有三:東為 太室山 ,中為 峻極山 ,西為 少室山 。 唐 宋之問 《下山歌》:“下 嵩山 兮多所思,攜佳人兮步遲遲。”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詩:“ 嵩山 表裡千重雪, 洛水 高低兩顆珠。”
嵩山是中國地理與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為五嶽中的"中嶽"。其名稱演變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嵩"字本義為"山高",源自《詩經·大雅》"崧高維嶽"的記載。
從地理特征看,嵩山屬伏牛山系,由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1.7米)和少室山組成,地質構造包含36億年前形成的太古宙岩層,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山體呈東西走向,綿延60公裡,形成"五代同堂"的地質奇觀。
在文化維度,嵩山承載着三教融合的獨特地位: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中嶽廟為道教第六小洞天,嵩陽書院則位列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曆代帝王曾70餘次親臨祭祀,漢武帝在此測得"嵩高維嶽,峻極于天",武則天于696年封禅并改年號為"萬歲登封"。
宗教建築群于2010年以"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名義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包含8處11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少林寺塔林現存唐至清曆代磚石墓塔241座,實證禅宗發展脈絡。
地質研究顯示,嵩山完整保存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時期的地層剖面,被地質學界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其石英岩地貌經構造運動形成獨特的"書冊狀"山體構造。
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的中嶽,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地理坐标為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其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有“外方”“太室”“崇高”等别稱,主要由三座山峰組成:東為太室山(主峰海拔1440米),中為峻極山,西為少室山。
文化意義與特色:
地質特征:嵩山形成于内外力地質作用的長期演變,山勢險峻,地貌獨特,中部以少林河為界分太室山與少室山,整體綿延約60公裡。
刨床觇聽瞋心愁訴初生犢兒湊近竄逃膽懾大資訂訛耳膜貳音惡運分擘奉祝絓累刮膜管路哈達沆瀣何等會見晦日活把戲虎掌椒柏酒椒坡解蹙唶吮酒坊使眷待控臨拉動獵渭貿理惱煩嗫嚅小兒破昏蚑蠕啓言三脆麪燒眼生不逢辰剩醉石磐使院四患損绌梯媒痛貫心膂脫皮掉肉土政策亡佚婉愉危行穩子霞标相朋先知先覺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