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樂器名。即橫笛。又名短箫。 唐 王維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詩:“橫吹雜繁笳,邊風捲塞沙。” 宋 王安石 《和農具詩十五首·牧笛》:“芊綿杳靄間,落日一橫吹。” 清 陳維崧 《菩薩蠻·江行》詞:“回首望臺城,依稀橫吹聲。”參見“ 橫笛 ”。參閱《文獻通考·樂考十一》。
(2).樂府曲名,用于軍中。《遼史·樂志》:“橫吹亦軍樂,與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屬鼓吹令。”參見“ 橫吹曲 ”。
(3).指演奏橫吹樂的樂隊。《南史·垣護之傳》:“ 崇祖 聞 陳顯達 、 李安人 皆增給軍儀,乃啟求鼓吹橫吹。”
“橫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音樂和文學背景綜合理解。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樂器名稱
指橫笛或短箫,是一種橫持吹奏的管樂器。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中描述“橫吹雜繁笳,邊風捲塞沙”,體現了其常用于邊塞場景的特點。該樂器在漢代已出現,宋代王安石詩中也有“落日一橫吹”的描繪,說明其流傳廣泛。
樂府曲類
作為軍樂形式,“橫吹”屬于鼓吹樂的分支,多用于軍隊或馬上演奏。《遼史·樂志》記載其與鼓吹樂“分部而同用”,由專門的鼓吹令管理。漢代起,這類樂曲便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如《樂府詩集》中的“橫吹曲辭”即源自西域音樂與中原軍樂的結合。
演奏樂隊
可代指演奏橫吹樂的樂隊組織。例如《南史》提到将領垣護之曾“啟求鼓吹橫吹”,表明此類樂隊是軍隊儀仗的一部分,具有提振士氣和彰顯威儀的作用。
補充說明:在文學作品中,“橫吹”常作為邊塞意象出現,如王維、陳維崧等詩人借其聲音渲染沙場蒼茫之感,隱含征戍、離别等主題。
《橫吹》一詞常用于貶義,表示某人或某事為了炫耀、自誇而誇張其能力、表現或成就。它的出現通常是指責對方言過其實、誇大其詞。
《橫吹》的拆分部首為木和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木(3畫)+ 口(4畫) + 口(4畫)= 11畫
《橫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世子》一書中,原指官員賦詩歌品才時自吹自擂。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出其貶義含義,用來針對那些言過其實、誇大其詞的人。
《橫吹》的繁體字為「橫吹」。
在古代,漢字《橫吹》的寫法為「橫吹」。
他總是以自己的成績來橫吹,但實際上并沒有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1. 橫掃:指迅速而徹底地擊敗敵人或對手。
2. 橫行:指肆無忌憚、為非作歹地行動。
3. 吹牛:形容誇誇其談、說大話。
4. 吹捧:指大肆誇贊、追捧。
1. 自誇:指誇耀自己的能力、表現或成就。
2. 誇張:指過分誇大或放大事物或言論。
3. 高談闊論:指自以為是地大言不慚、滔滔不絕。
真實、謙虛、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