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染,熏染。 明 唐順之 《福建鄉試錄後序》:“今天子又方懋德建中,以仁義禮樂鼓鑄區宇,漸濡煦沫冒於海隅,是其人文之化欎於古而盛於今。”
“漸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浸染、熏染,指事物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受到影響或感染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或詞源流變,可參考古籍《說文解字》及明代文集()。
《漸濡》(jiàn rú)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逐漸濕潤或浸濕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水分慢慢被吸收、滲入或遇水後逐漸濕潤某物的過程。
《漸濡》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水(氵)和如(女),其中水是13畫,如是9畫。
《漸濡》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與水有關。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漸濡」。
在古代,根據字形演變的不同,「漸濡」有可能寫作「漸濡」或其他變體。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因時代和地域而異,但總體上基本保留了現代字形的主要結構和部分差異。
1. 她走進雨中,漸濡了身上的外套。
2. 鮮花在雨中漸濡,變得更加嬌豔動人。
3. 經過時間的洗禮,他的思維漸濡于智慧和哲學。
與《漸濡》意思相關的詞語:
1. 漸濕:逐漸濕潤或浸濕。
2. 受潮:遭遇水分使物品濕潤。
3. 漬透:完全浸濕,被水分徹底滲透。
與《漸濡》意思相近的詞語:
1. 漸潤:逐漸變濕或呈現濕潤狀态。
2. 漸濕:逐漸變得濕潤或含有水分。
3. 漸漬:逐漸被浸濕或潮濕。
與《漸濡》意思相反的詞語:
1. 幹燥:沒有水分或濕潤。
2. 乾涸:完全幹燥或失去水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