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礦物。呈透明狀結晶體。有白、青、黃、黑、绛五種,白色者俗稱明礬。《神農本草經》卷三:“礬石,味酸寒,無毒,主寒熱洩痢……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山海經·西山經》“ 女牀之山 ……其陰多石湼” 晉 郭璞 注:“即礬石也。 楚 人名為湼石, 秦 名為羽湼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礬石》﹝集解﹞引 蘇頌 曰:“礬石初生皆石也,采得燒碎煎煉,乃成礬也。”
礬石是一種天然礦物,其核心含義和特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闡述:
礬石是透明狀結晶體礦物,常見顔色包括白、青、黃、黑、绛五種,其中白色礬石被稱為明礬。其化學成分為硫酸鋁鉀(化學式:$KAl(SO_4)_2·12H_2O$),屬于含水硫酸鹽礦物。
古代文獻如《神農本草經》記載礬石“味酸寒,無毒,主寒熱洩痢”,并提及煉制後服用可“輕身不老”。晉代郭璞在《山海經》注中稱礬石為“湼石”,表明其在不同地域有别名。
明礬(白色礬石)需謹慎使用,過量攝入可能引發健康問題。現代應用中需遵守相關安全标準。
以上信息綜合了礦物特性、古籍記載和現代應用,如需進一步驗證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化工領域專業文獻。
礬石(fán shí)是指一種常見的礦石,也被稱為堿土金屬硫酸鹽礦。礬石的拆分部首是矢(shǐ)和石(shí),擁有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古時候的寫法是「礬」。礬石一詞最早源自于《爾雅·釋礬》。在古代,礬石被廣泛應用于制作紙張、染料、藥物等領域。
雖然繁體字中的「礬」與簡體字中的「礬」拼寫不同,但它們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個關于礬石的例句:
在傳統藥學中,礬石常用于配制中藥。
一些與礬石相關的詞彙,如礬化、礬石礦床、礬石顯微鏡等。
礬石的一些近義詞包括底極礬、天青石、天青砂等。相反地,礬石的反義詞則沒有明顯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