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陳澔 集說:“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後因稱五十而作官從政,預聞邦國之大事為“艾服”。 宋 鄭俠 《觀孔義甫與謝緻仕詩有感》詩:“古人涖官政,五十曰艾服。”
(2).指五十之年。 北周 王褒 《太保尉遲綱碑銘》:“年踰艾服,任隆台袞。”
(3).泛指從政。《晉書·鄭沖傳》:“艾服王事,六十餘載。”
猶艾韠。艾,通“ 刈 ”。 南朝 梁 任昉 《為王金紫謝齊武帝示皇太子律序啟》:“化澄上業,草纓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懲刑。”
“艾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主要依據不同文獻和語境有所差異:
源自《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陳澔集解稱古人五十歲可參與國家政事,故“艾服”特指五十歲開始擔任官職、處理邦國大事。例如北周王襃的碑文“年逾艾服”即指年齡超過五十歲。
由第一條引申而來,直接以“艾服”指人五十歲的年紀。如《晉書》中“艾服王事,六十餘載”中的“艾服”即年齡與任職的雙關表達。
部分文獻(如、5)将“艾服”擴展為廣義的“從政”或“服勞于王事”,不嚴格限定年齡,例如《晉書·鄭沖傳》中“艾服王事”即強調長期為官。
少數釋義提到“艾服”為古代刑罰,即割去犯人衣物的蔽膝部分,象征宮刑。此解釋多見于網絡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但權威古籍中較少見,可能屬引申或訛傳。
《艾服》是一個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傳統的中國服裝。
《艾服》可以拆分為“艹”和“夂”兩個部首,共有6個筆畫。
《艾服》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古代一種用于行走的輕便服裝。
繁體字形為《艾服》。
古時候《艾服》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具體的寫法不詳。
他身穿着一件美麗的《艾服》,引來了衆人的贊歎。
《艾服》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語,例如《艾服大賽》、《艾服設計師》等。
與《艾服》近義的詞彙包括《中式服裝》、《傳統服飾》等。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艾服》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