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水淺不通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泗水》:“ 泗水 冬春淺澀,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從此溪。”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缙雲鲙飛》:“ 縉雲縣 溪澗淺澀,尋常無大魚。”《林則徐日記·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因 丹徒 運河 淺澀異常,委 武進 吳令 往 孟瀆河 測量存水尺寸及橋座情形。”
“淺澀”是一個文言詞彙,通常用于描述水流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淺澀(qiǎn sè)
由“淺”與“澀”組合而成:
《水經注·泗水》(北魏郦道元):
“泗水冬春淺澀,常排沙通道。”
釋義:泗水在冬春季節水位低且流動不暢,需人工疏通河道。
《夷堅丙志·缙雲鲙飛》(宋代洪邁):
“溪澗淺澀,尋常無大魚。”
說明溪水淺而滞緩,難以生長大型魚類。
林則徐日記(清代):
“丹徒運河淺澀異常,委武進吳令往測量存水尺寸。”
反映運河水位低導緻通航困難。
古典詩詞:
如宋代王之望“荷深迷去路,波淺澀歸航”,通過自然景象隱喻行船受阻的困境。
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多見于古籍、詩詞或特定專業領域(如水利、曆史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或宋代筆記文獻。
《淺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淡薄、不深重或不成熟。
《淺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水」部首,右邊是「月」部首。總計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文獻中也有記載。它借用「淺」之義表示淡薄,結合「澀」表達不深重或不成熟的含義。
《淺澀》的繁體字為「淺澀」。
在古代漢字中,「淺」部分常常以「淺」寫作,而「澀」則以「澀」來寫。
1. 湯姆的歌聲聽起來有些淺澀,還需要多加練習。
2. 這部小說的情節淺澀而不夠成熟。
1. 淺色:指顔色淡薄、不鮮豔的。
2. 澀口:指口感不順暢、不滑潤的。
1. 淺短:指淺薄或簡單的。
2. 幼稚:指不成熟或不成熟的思維。
1. 深邃:指深沉、有内涵或含義豐富。
2. 成熟:指經過發展、完善并達到一定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