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録科的意思、録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録科的解釋

清 代科舉考試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準送鄉試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監生、蔭生、官生、貢生名不列于學宮。不經科考者,均由學政考試,名為“録科”。經錄科錄取者即可參加鄉試。 明 陳子龍 《直糾大貪疏》:“童生之入學及諸生之補廪録科,皆有定價。”《儒林外史》第七回:“次年録科,又取了第一。”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上》:“其歷考上中等者咨送院試,考取後名曰藝生,俟大比之年咨送京都大學堂録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録科(lù kē)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預備性資格考試,特指由各省學政主持、針對府州縣學生員(秀才)的選拔考試。通過録科者方有資格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省級科舉考試)。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詞義解析

    • 録:指記錄、選拔,引申為對合格者的登記造冊。
    • 科:即科舉考試科目。

      合稱意為"選拔有資格參加科舉的考生",是科舉體系中的準入門檻考試。

  2. 制度功能

    録科由各省學政(主管教育的官員)定期主持,旨在篩選學識達标的生員。考試内容以儒家經義、策論為主,通過者被列入名冊("録"),取得鄉試資格。未通過者需等待下屆考試,或通過"録遺""大收"等補充考試争取機會。

    來源: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二章(中華書局,1958年)

  3. 曆史意義

    作為科舉三級考試(鄉試、會試、殿試)的前置環節,録科體現了清代對考生資格的嚴格分層審核制度。它既保障了鄉試的選拔質量,也強化了地方官學(府州縣學)的教育職能,是維系科舉公平性與權威性的重要環節。

    來源:李世愉《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4. 文獻佐證

    《清史稿·選舉志》明确記載:"生員應試鄉試,必先由學政録科。"印證其作為鄉試必經程式的法定地位。

    來源:趙爾巽《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録科”是清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特殊選拔制度,主要用于确定部分考生參加鄉試的資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作用
    録科是清代科舉的補充考試,由學政(省級教育主管)主持。其核心目的是篩選未通過常規科考但符合特定條件的考生,授予他們參加鄉試的資格。

  2. 適用對象

    • 常規科考中未達标者:科考成績三等的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以外的考生。
    • 特殊身份考生:包括監生(國子監學生)、蔭生(因父輩功勳獲資格者)、官生(官員子弟)、貢生(地方推薦入國子監者)等未列入學宮名冊的人員。
  3. 考試目的
    通過録科考試者可直接參加鄉試(省級科舉考試),是銜接地方考試與省級考試的重要環節。

  4. 曆史文獻記載
    該制度在清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儒林外史》第七回提到“次年録科,又取了第一”,鄭觀應的《盛世危言·考試上》也提及“録科”作為選拔流程之一。

注:部分網頁(如)存在拼音标注錯誤(誤作“jué kē”),實際讀音應為“lù kē”。

别人正在浏覽...

安丘背躬北京大學圖書館懲窒持素雠民闖門觸山詞林淡飰丹紀道服登名骶椎遏流雲高啄隔母苟利關鎖禾莠回星煎茶監護急遞解發驚羣動衆舉手投足慨恨喀斯特刻木為吏畾茶裡第目睑膩糊甯為鷄口,無為牛後棚棧破山寺氣湊七輿熱炒熱賣人細鬼大日晡肉茸茸蓐瘡喪聲嚎氣殇服上海交通大學商籁體失旦雞獅兒失魂膽事律十千說不盡鼠樸田契痛撓顯猷小廟西班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