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民的意思、雠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民的解釋

亦作“讐民”。1.衆民。《書·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孫星衍 疏:“讎與稠聲相近。《文選·補亡詩》注引《蒼頡篇》雲:‘稠,衆也。’”一說應讀作“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讎”義為匹。 孔 傳:“敢以王之匹民百君子。治民者非一人,言民在下,自上匹之。”

(2).敵方歸附的庶民。 明 張居正 《人主保身以保民論》:“讐民在甸,夷隸在門。”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多士多方》:“ 受 都去 洛 四百餘裡, 召公 安得舍友民而遠役讎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雠民”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拼音為chóu mín,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衆民(普通百姓的泛指)

2.敵方歸附的庶民

“雠民”一詞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含義:
① 在《尚書》等早期典籍中多指“民衆”或“匹民”;
② 在明清文獻中則偏向“歸附之民”的引申義。由于該詞現代已罕用,理解時需注意上下文及曆史背景。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尚書》注疏及明清政治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雠民(chéng mí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互相報複、争鬥。它的部首是雨(雨部)和土(土部),分别是由“雨”在上方和“土”在下方組成。根據筆畫的計算,雠民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人們對于群體争鬥和不和睦局面的描述。 在繁體中,雠民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雠民」。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雠民的寫法稍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雠民的寫法為「讠」和「比」的組合,也可以寫作「讎」和「民」的組合。這些寫法都帶有一種沖突和戰争的意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雠民的例句: 1. 兩個家族因為地盤争奪長期雠民,很多人受到了傷害。 2. 她對那個背叛自己的人心存雠民,始終無法原諒他。 3. 在一段困難的關系中,不要滋生雠民,相互寬容才能解決問題。 一些與雠民相關的組詞包括:雠恨、雠害、雠敗等。這些詞語都有着互相争鬥、沖突和背叛的意思。 與雠民相似的意思詞語有報複、複仇、争鬥等。這些詞語都表達了對抗和争鬥的概念。 與雠民相反的反義詞是和解、和睦、寬容等。這些詞語表示了解決矛盾和争端的願望,希望達到和平與融洽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